非机械性梗阻性胃和十二指肠腔急性极度扩大,伴其腔内容物大量潴留的疾病。
病理
在手术或解剖时可见胃、十二指肠高度扩张,可以占据几乎整个腹腔,胃、十二指肠壁可能因过度伸张而变薄质脆,黏膜皱襞消失,胃壁各层皆可见出血,胃黏膜充血并有小的糜烂但并不形成溃疡。血管会有血栓形成,胃壁可发生广泛的坏死而穿孔。
病因
过去主要因手术时的牵扯、腹膜后引流物或血肿刺激的并发症,自从在术后放置目肠减压管持续吸引后,此并发症已明显减少。现在是因大量食物过度撑张胃壁所引起的神经反射作用、腹腔内炎症或损伤、剧烈疼痛和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等促使胃壁肌肉麻痹所导致。胃十二指肠扩张后可将小肠推向下方,使小肠系膜和肠系膜上血管拉紧,压迫十二指肠,使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和咽入空气大量潴留。潴留物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引起更多分泌和渗出液,使胃、十二指肠扩张的程度显著加重,这样又会进一步牵拉肠系膜刺激内脏神经,加重胃、十二指肠的麻痹,于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扩张更加重。
临床表现
症状为上腹部胀满、不适、频繁小量呕吐、口渴、尿少。急性胃扩张会在几个小时内发生。早期仅进食后持续上腹饱胀和隐痛,会伴有阵发性加剧,程度并不剧烈。随后出现频繁呕吐,起初为小口,反逆出胃内积液,以后量逐渐增加,吐后症状并不减轻。病人呕吐时似毫不费力,从无干呕现象。呕吐液常具有典型特性,开始为深棕绿色浑浊液体,后呈咖啡渣样,为碱性或中性,隐血试验为强阳性,但不含血块,亦无粪便臭气。呕吐后腹胀并不减轻。此时若插入胃管,即发现胃内尚积存大量相同液体,甚至可达3~4升之多,说明所谓呕吐症状实际上是胃、十二指肠内积液过满后的溢出现象。如在病程中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全身情况显著恶化,全腹有明显压痛,腹腔内有积水症,则表示胃发生坏死穿孔。
诊断
据手术后、过饱餐等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X射线检查不难做出诊断。若下胃管吸出大量同样液体,即可确诊。有时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幽门梗阻。溃疡病、肾窦部肿瘤引起的幽门梗阻也会发生胃扩张及呕吐,但发病缓慢,呕吐物无胆汁。上腹部可见到胃型及胃蠕动,很少发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②机械性肠梗阻。常有较明显的腹痛,并可见肠型,肠鸣音多亢进。X射线腹部平片立位时可见小肠积气并可见肠腔内有液气平面。下胃管抽吸无大量液体积存,而且胃内积液吸空后,症状并不立即减轻。
③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体温常升高,腹膜刺激体征明显,肠腔呈普遍性气胀,肠蠕动音消失。
体格检查会发现腹部呈不对称膨胀(以左上腹和中腹较明显),并会闻到水音。腹部一般柔软,有时有散在压痛,肠蠕动音减弱或正常。如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晚期出现腹肌强直、全腹压痛、肠鸣音消失等腹膜炎表现,迅速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病人极度口渴,脱水症状明显,脉搏快弱,呼吸浅短,尿量减少,终因休克和尿中毒而死亡。
治疗
内科治疗最重要的是置入胃减压管吸出全部积液,用温盐水洗胃,禁食,并继续胃减压,至吸出液为正常性质为止,然后开始少量流质饮食,初可试饮少量糖水或白开水,若未出现不适,可改饮米汤、豆浆、牛奶等,后逐渐加多,改喝稀粥或软面条等。同时经常改变卧位姿势,以解除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受压。如病情许可,可采用俯卧位,或将身体下部略垫高。在下胃管吸引期间,脉输入适量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以校正脱水和补充电解质的损失,必要时输血,维持尿量正常。如有低钾性碱中毒,除补充水和氯化物外,还需补充钾盐。每日需记录出入量,检查血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等。如经减压或洗胃后腹部膨胀未明显减轻,或大量食物不能吸出,则须考虑手术治疗,切开胃壁并清除其内容物。对已有腹腔内感染、气腹或疑有胃壁坏死的病人,应在积极准备后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以简单有效为原则,术后应继续胃管吸引减压,或做胃造口术。
预防
避免暴饮暴食,尤其在较长时期疲劳和饥饿后不过分饱食,重视腹部手术前后的处理,是预防发生急性胃扩张最重要的措施。在上腹部大手术后采用胃肠减压,至术后胃肠暂时性麻痹消失、蠕动恢复时停止;选用恰当的麻醉。手术中操作轻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组织创伤和手术后注意病人卧式的变换,也具有预防的意义。
转归预后
此病由多种原因所致,虽不多见,但预后不良。若抢救不及时会因休克或胃壁坏死穿孔而死亡。根据早年文献记载,胃急性扩张的手术死亡率高至75%。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有了较多的了解,早期诊断后予以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暴饮暴食所致的胃急性扩张,病死率仍高,可达20%,如能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可使病死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