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B6,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全过程。维生素B6(VB6)是所有呈现吡哆醛生物活性的3-羟基-2-甲基吡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是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VB6大都能在空肠和回肠被吸收,主要以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经肝脏黄素蛋白酶代谢后释放入血。VB6在肝、脑、肾、脾和肌肉中含量高。其代谢产物经尿排出。
生理功能
①通过转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和转硫作用参与氨基酸代谢。
②催化肝和肌肉中糖原转化和花生四烯酸合成。
③参与烟酸合成及维生素B12等的吸收。
④调节神经递质代谢。
⑤参与一碳单位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
营养评价
磷酸吡哆醛(PLP)含量测定:成年人血浆PLP>30纳摩尔/升,为VB6含量正常,PLP<20纳摩尔/升为VB6缺乏。尿中4-吡哆酸>3微摩尔/天为营养适宜。红细胞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EAST)和谷丙转氨酶(a-EALT)的活性分别低于1.6和低于1.25为营养适宜。
色氨酸负荷试验:受试者口服负荷剂量的色氨酸,计算黄尿酸指数(XI),XI在0~1.5表示VB6的营养状况良好;VB6不足时,XI可大于12。
人类VB6缺乏病罕见,严重缺乏的临床症状包括虚弱、失眠、周围神经病、唇干裂、口炎等。长期大量摄入VB6(200毫克/天)有可能引发感觉神经疾患及皮肤损伤。
参考摄入量
婴儿适宜摄入量(单位:毫克/天):0~6月龄为0.2,7~12月龄为0.4。各年龄组推荐摄入量(单位:毫克/天):1~3岁为0.6,毫克/天4~6岁为0.7,7~10岁为1.0, 11~13岁为1.3,14~49岁为1.4,50岁以上为1.6,孕妇为2.2,乳母为1.7。成年人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60毫克/天。
食物来源
VB6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肉类、全谷物、蔬菜和坚果类中较高;动物性食物中VB6的生物利用率优于植物性食物。葵花籽、榛子、黄豆、金枪鱼和鸡胸肉含量在0.5毫克/100克及以上;花生、牛肉、马铃薯、芹菜在0.3毫克/100克左右;其他蔬果和鱼类多在0.2毫克/100克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