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失去荣华而命名。
《外科大成》《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重要外科医籍均记载了本病。《外证医案汇编·失荣证附论》:“其起之始,不在脏腑,不变形躯,正气尚旺,气郁则理之,血郁则行之,肿则散之,坚则消之,久则身体日减,气虚无精,顾正消坚散肿,其病日深,外耗于卫,内夺于营,滋水淋漓,坚硬不化,温通气血,补托软坚,此三者,皆郁则达之义也,不但失荣一症,凡郁症治法,俱在其中矣。”本病临床特点为颈部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身体逐渐消瘦。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病变开始时多为单发结节,可活动;后期肿块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或联结成串,表面不平、固定不移。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可有压痛。日久癌肿溃破,疮面渗流血水,高低不平,形似翻花;肿痛波及范围可向面部、胸部、肩背部扩展。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以致气郁、湿痰、瘀血、邪毒凝滞而成,久则气血渐亏,终成败症。
治疗上宜中西医结合,若为继发性及转移性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中医药治疗方法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全身体质状况和寒热虚实而定,一般祛邪为先,攻补兼施,扶正固本。
证型分类:
①气郁痰结证。症见颈部或耳前、耳后有坚硬之肿块,肿块较大聚结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有轻度刺痛或胀痛,颈项有牵扯感,活动转侧不利,患部皮色暗红微热,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用舒肝溃坚汤加减。
②阴毒结聚证。症见颈部肿块坚硬、不痛不胀、尚可推动,患部初起皮色如常,以后可呈橘皮样病变,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治宜温阳散寒、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加减。
③瘀毒化热证。症见颈部岩肿迁延日久,肿块迅速增大,中央变软、周围坚硬,溃破后渗流血水,状如翻花,并向四周漫肿,范围可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处,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瘀,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症见颈部肿块溃破以后长期渗流脓血,不能愈合,疮面苍白水肿,肉芽高低不平,胬肉翻花,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治宜补益气血、解毒化瘀,方用八珍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对颈部肿块应高度重视,尽早明确诊断。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