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颈项、腰胯、膝间等处坚硬如石的肿块。属于岩的范畴。《医宗金鉴·上石疽》:“此疽生于颈项两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䑁痛不热。”说明其临床特点是肿块状如桃核、坚硬有弹性或坚硬如石,皮色不变,难消难溃,不痒不痛,后期可见形体消瘦,面容憔悴等表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病与非霍奇金氏病等。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气滞血瘀痰凝,胶着凝聚结于颈项、腰胯、膝间等处而发为岩肿。
治疗上宜中西医结合,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全身体质状况和寒热虚实而定,重在祛邪为先,攻补兼施,扶正固本,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常见证型:
①寒痰凝聚证。症见肿块坚硬或肿块融合成团,局部皮温不高、皮色晦暗、不痛不胀,伴形寒肢冷、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化寒痰、散结消肿,方用阳和汤合二陈汤加减。
②气郁痰凝证。症见肿块发于颈侧及腋下、腰腹部,质地坚硬而有弹性,无痛或轻度胀痛,患部皮肤不变或有青筋显露,伴胸闷不舒、两胁胀满、口苦咽干、性情急躁,舌质淡、舌薄黄、舌尖红,脉弦滑或弦细。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用舒肝溃坚汤加减。
③痰热瘀阻证。症见肿块融合成团,肿胀发硬、有疼痛感,患部皮肤灼热、皮色紫红或暗红,可伴发热不退、多汗、面色红赤,腹部有真假痞块等,舌质红或绛、舌苔少或薄黄苔,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解毒消肿,方用清肝芦荟丸加减。
④气血亏损证。症见石疽巨大肿块溃破,渗流血水,致气血耗伤、身体日渐消瘦、乏力、发热、多汗、少气懒言,舌质淡红、舌苔少,脉细数或细弱。治宜益气补血化痰,方用香贝养荣汤加减。
外治法:寒痰凝聚证和气郁痰凝证的肿块,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痰热瘀阻证的肿块可外用太乙膏掺红灵丹盖贴。肿块溃后,可用五五丹药线引流,并用藤黄膏外贴。
预防与调护: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化疗、放疗期间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以避免因发热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