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

以肺叶萎缩,呼吸功能减弱,咳吐浊唾涎沫为临床主要表现的肺脏慢性虚损性疾病。

肺痿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论述了肺痿的临床特点、病机和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认为肺痿是外邪犯肺,或劳役过度,或大汗大下之后,津液亏耗,肺气受损而成。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肺痿门》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和肺中虚冷两类,治疗上采用不同的方剂。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对本病与肺痈的鉴别及其治法进行了分析比较。

现代医学中的肺纤维化、肺不张、硅肺等临床表现肺痿特征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肺痿的病因可分久病损肺和误治伤津两个方面,且以前者为主。肺不伤则不痿,如肺痈、肺痨、哮喘、久嗽等缠绵难愈,均可转化为肺痿。若肺痈不愈,余邪留恋,热灼肺阴,或肺痨久嗽,痨热熏肺,肺阴大伤,肺失濡养,则成虚热肺痿。若内伤久咳,冷哮不解,肺气日耗,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日久,阴伤及阳,至肺气虚冷,气不化津,津液不行,反成涎沫,肺失濡养,则致肺叶痿弱不用。病机总属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之分。

辨证论治

肺痿的辨证应辨虚热与虚寒。虚热证因虚火内生,逆而上气,常伴咳嗽气逆喘息;虚寒证常因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上不制下,伴小便频数或遗尿。治疗的原则是补肺生津。虚热证当清热生津,以润其枯;虚寒证则需温肺益气而摄涎沫。临床中以虚热证多见,但久病损伤肺气,亦可由虚热证转为虚寒证。临床治疗时应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

常见证型:
①虚热证。症见咳吐浊唾涎沫,其质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低沉,甚则声音嘶哑,呼吸急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肤毛发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治宜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方用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②虚寒证。症见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口不渴,气短不足以息,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形寒,小便频数,或见遗尿,舌质淡,脉虚弱。治宜温肺益气,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本病预防的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咳喘等基础肺部疾病,防止其向肺痿转变。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慎起居,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如有流行性感冒或其他外感疾病多发时,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患者。已患病者,要安心养病,不可急躁,适应气候变化,增强肺的防御功能。戒烟酒,减少对呼吸道刺激,以利肺气恢复。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寒凉油腻,居处清洁,避免烟尘刺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