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又称颤振、振掉。本病轻者仅头摇或手足轻微颤动,重者则头部震摇大动,甚则痉挛扭转或项强、四肢拘急、卧床不起。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本病属内风,与肝关系密切。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杂病》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同时指出本病“此病壮年鲜有,中年已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对颤证的病因病机及发病规律的阐释更趋深入。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颤振》中明确指出本病是风、火、痰导致的,阐述了颤振与瘈疭的区别,并按脾胃虚弱、心气虚热、心虚夹痰、肾虚等13个证候提出论治方药,通过脉象判断预后,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更加完善。
现代医学中的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不能随意运动症状的疾病,可参照颤证论治。
病因病机
颤证的发生多因年老体弱、情志不遂、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导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瘀内阻而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风阳内动,扰动筋脉所发。本病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病性有虚实两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虚,风、火、痰、瘀为实。
辨证论治
颤证的辨证,需判断病情轻重,明辨标本、虚实。治疗上,滋肾养肝,益气养血为治本。若兼夹风火痰瘀,又当佐以清热化痰行瘀,标本兼顾。
常见证型:
①肝肾不足。症见四肢及口唇、舌体等全身性颤动不止,伴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形体消瘦,急躁易怒,日久举步迟钝,呆傻健忘,生活不能自理,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苔少,脉细弦,或沉细弦。治宜滋补肝肾,养阴熄风,方用大补阴丸合滋生青阳汤加减。
②气血两虚。症见肢体及头部震颤日久、程度较重,或见口唇、舌体颤动,行走呈慌张步态,表情淡漠或呆滞,伴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头晕眼花,倦怠懒言,自汗乏力,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舌暗淡,脉细弱。治宜益气活血,熄风活络,方用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③痰热动风。症见震颤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胸脘痞闷,头晕口干,咯痰色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豁痰清热,熄风解痉,方用羚羊角汤合导痰汤加减。
④痰瘀交阻。症见素体肥胖,肢体颤抖不止,或手指呈“搓丸状”颤动,致使生活不便,不能工作,伴有胸闷,头晕,肢麻,口唇色暗,舌紫,苔厚腻,脉沉浮涩滞。治宜涤痰化瘀,通络熄风,方用血府逐瘀汤合涤痰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颤证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干预。保持情绪稳定,清淡饮食,起居规律。病情较重,震颤不能自制者,要注意保护肢体;生活不能自理者,应由专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