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损表现为红色持久斑块,其上附着厚痂的表皮原位癌。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未见到关于本病名的记载,其症状类似中医文献记载的“肾岩”“翻花疮”“石疳”等病证,现代中医学家称本病为“瘀毒顽疮”。现代医学称其为鲍恩病,又称表皮内原位癌或原位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人,年龄在30~6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左右。皮损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黏膜。多发于面部、四肢和会阴部,也可见于耳、颈、下腹、背、臀、手指侧面等。早期为淡红或暗红色丘疹和小斑片,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扩大后则常融合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或结痂,呈白色或淡黄色,或棕色、灰白色。
本病多为单发,也可多发。病程缓慢,出现后可迁延数年至数十年。绝大多数患者可终身保持其原位癌状态,约20%~30%的患者可演变为浸润癌。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肝郁气结,痰湿凝聚,蕴成湿毒,化热成火;或气虚血瘀、年老或久病气虚,无以推动血液运行,血液运行不畅,经络阻塞,因而致瘀,肌肤失养;或因肝肾阴亏,相火内灼,肝经血燥,火邪郁结,阻塞经络所致。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需分清虚实,实证包括湿毒蕴结、血瘀,虚证包括气虚、肝肾阴虚。早期主要是由于肝郁气结,痰湿凝聚,蕴成湿毒,化热成火,属实证;也可因气虚血瘀,经络阻塞,属虚实夹杂;后期因肝肾阴亏,相火内灼,肝经血燥,火邪郁结,阻塞经络,属虚证。本病确诊后宜尽早手术切除治疗,辅以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常见证型:
①湿热毒蕴。症见皮肤或黏膜处有持久性红斑,表面有结痂、粗糙不平,或糜烂破溃,或糜烂流脓,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祛湿、解毒散结,方用白蛇六味丸加减。
②气虚血瘀。症见病程日久,皮损暗红不鲜,痂皮干燥,神疲乏力,口渴咽干,舌质淡红或暗红,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用八珍汤加减。
③肝肾阴虚。症见病程后期,皮损暗红不鲜,痂皮干燥,或形成溃疡,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治宜滋肾养肝、理气散结,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四逆散加减。
预防与调护
对皮肤癌前病变,以及X线、激光性皮肤溃疡等,应提高警惕,防止本病的发生,必要时应做病理组织检查。避免过度日光曝晒和与各种射线、化学毒物的长期接触,注意及时治疗皮肤慢性炎症或皮肤溃疡性病变。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病损部位摩擦,防止感染发生。饮食宜清淡,应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鹌鹑蛋、胡萝卜、薏米粥、黄芪粥、黄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