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相关法律问题

涵盖精神病学所有法律方面的问题,相当于广义的司法精神病学,涉及民法、规范精神病学业务(如执业医师法、精神卫生法)以及精神异常违法者(刑法)相关的法律问题。而狭义的司法精神病学,是指鉴定和处理精神障碍违法者相关的精神病学亚专业。

精神障碍与法律保护

精神障碍患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医疗等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一个最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便是开展精神卫生立法。立法既能保护患者本人的基本权益,也可有效地保护其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大众。中国于2013年5月正式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以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通过明晰政府和社会职责、体现预防为主、严格诊断和治疗程序、强化康复和保障措施等,全方位规范了精神卫生相关的各项工作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对患者容易受到侵害或忽视的权益(隐私权、知情同意权、人身自由权、治疗权利、劳动就业和受教育的权利)作了突出的强调。

为了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权利,《精神卫生法》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和治疗。

有效行使权力的能力在法律上需要有最低的心理能力。无行为能力意同于无权利能力,其判定本质上属于司法裁定,法庭会仔细检查个体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判断力等心理功能。精神障碍并不意味患者必然在所有功能中缺乏权利能力。

精神障碍与违法行为

精神障碍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前有过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作案的风险约为一般人群的4倍,而重性精神病伴有人格障碍或酒精、药物依赖问题时,凶杀作案风险会增加10倍。既往暴力史是预测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最有效的指标,10%~20%的反复暴力者可能导致50%~70%的暴力事件。

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是指精神病学专家应用精神病学知识、技术和经验对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做出科学评价,并对其在法律上行使某种权利或者承担某种责任或义务的能力做出判断。由于精神症状导致患者刑事责任能力削弱或者丧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精神症状使患者对其行为缺乏自由意志,即患者在症状支配下,往往对其行为的对错、危害后果等缺乏实质性的判断认识能力,其犯罪要件不完整。

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违法行为并经法定程序鉴定后,有三种可能的处理方式:
①不追究法律责任,责令其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②追究刑事责任,判处刑罚;
③追究部分刑事责任,减轻刑罚,或者判处缓刑、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
这些处理的目的既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大众利益不受患者暴力行为侵害,同时也兼顾到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给予其恰当的医疗和保护,减少其因疾病因素再次产生危害行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