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娩出到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通常为6~8周。
母体各系统器官因妊娠而发生的生理性改变在产褥期内会逐渐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而乳腺则在妊娠期变化的基础上分泌功能旺盛,以满足母乳喂养的需要。
生理变化
生殖器官变化最明显,子宫逐渐缩复,约6~8周时间恢复至未孕时大小;子宫内膜逐渐修复和再生,渐渐从血性恶露转为白色恶露;阴道壁肌张力渐恢复,阴道黏膜皱褶重新显现;会阴伤口愈合,留有残缺的处女膜痕,但盆底组织的张力虽较孕期有好转但往往不能恢复到孕前的状态。
乳房在妊娠期变化的基础上,于产后2~3日进一步增大、肿胀、充血,在催乳素的作用下,开始泌乳。产后7日内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之后逐渐转为成熟乳,初乳和成熟乳均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各种矿物质和大量的免疫抗体等,可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和抵抗疾病的侵袭,所以应鼓励母乳喂养,且哺乳可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生殖器官和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的恢复。
分娩后大量的血液从子宫回流至体循环,尤其是产后72小时内体循环血量增加明显,正常孕妇的心功能可以耐受;产后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随着胎盘的排出,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胎盘催乳素等水平快速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得以快速恢复,但胃肠肌张力和膀胱肌张力的恢复较慢,产褥早期易出现便秘和尿潴留等。
管理
1.生命体征的监护
产后3天要监测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合并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产妇更需严密监护。体温在产后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发生泌乳热时,可达39℃,不属病态,但要排查可能发生的感染及原因。
2.活动和休息
产后视体力恢复情况,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子宫复旧和大小便畅通,促进恶露排出,并可预防盆腔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逐步开始产后康复运动如仰卧起坐以增强腹直肌张力、缩肛运动以锻炼盆底肌肉等。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重体力劳动。
3.饮食和体重管理
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即可恢复进食,剖宫产产妇产后6小时可开始进食流质,一旦恢复肠管排气可进食正常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适当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哺乳期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防止过度营养,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
4.大小便
阴道分娩后应尽早鼓励产妇自解小便,以免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致产后出血。对排尿困难者可留置尿管1~2天,产后便秘者可服缓泻药或用开塞露对症处理。产妇大小便后要清洁会阴部防止感染。
5.伤口护理
阴道分娩者的外阴伤口要保持清洁,尤其是每次大小便后一定要温水清洗,勤换护垫,尽量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会阴伤口水肿者可局部红外线照射,口服止痛药减轻会阴部疼痛。每天要观察会阴伤口的愈合情况,伤口内缝者不需拆线,外缝者一般3~5天拆线,有感染迹象者应提前拆线引流或行扩创处理,腹部切口的处理原则同上,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6.子宫复旧
产后住院期间应每日检查子宫底高度和恶露情况。胎盘娩出后子宫底平脐或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以1~2厘米的速度下降,产后7~10日降至盆腔。收缩好的宫体轮廓清晰,质地硬,同时要观察恶露量、颜色及气味。产后3~4日主要为血性恶露,之后逐渐转为粉红色的浆液性恶露,2~3周后慢慢转为淡褐色的白色恶露。正常恶露稍有血腥味,若恶露有腐臭气味并伴有宫体压痛者要高度警惕排除产褥期感染。
7.乳房护理
产后即可开始哺乳,出生后30分钟内就可开始早接触、早吸吮。乳头乳晕若有垢痂,需洗净,每次哺乳前均用温毛巾擦洗乳头和乳房。产后母婴同室,实行按需哺乳。
8.产后避孕
在产妇的心理和生理未恢复到孕前状态时受孕,会带来许多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产后要做好避孕知识的宣教,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以防意外受孕。不哺乳者可口服避孕药,哺乳者宜用工具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