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皮肤与黏膜受病原体侵犯或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炎症。可独立存在,但更多时与阴道炎及泌尿系统、肛门直肠或全身性疾病并发,或为某些外阴疾患病变过程中的表现之一。
病因
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外阴假丝酵母菌、滴虫、淋球菌、疱疹病毒感染等均可导致外阴炎症,多与阴道炎症合并存在。非特异性外阴炎多为混合感染,月经血、异常阴道分泌物、糖尿病患者及尿瘘患者的尿液、粪瘘患者的粪便浸渍及紧身裤致局部透气性不好、局部潮湿等均可引起。婴幼儿或绝经后患者因为局部黏膜薄、抵抗力低、卫生差也可诱发。
临床表现
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甚至肿胀,且在性交、排尿、排便时加剧。查体可见外阴充血、肿胀,常有抓痕,严重者形成溃疡、湿疹、糜烂,病久皮肤可增厚、粗糙、皲裂甚至苔藓样变。幼女可出现阴唇粘连。
诊断
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给予诊断,积极寻找致病原因,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判断是否为滴虫、假丝酵母菌、淋病奈瑟菌等导致的特异性外阴炎。必要时行全身检查及相关血清、组织病理等检查。需鉴别的外阴疾病包括:外阴湿疹、外阴神经性皮炎、外阴银屑病、慢性增生性外阴炎、性病及外阴癌。
治疗
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尿瘘、粪瘘应进行修补术,由阴道炎和宫颈炎引起者应对阴道炎及宫颈炎进行治疗。局部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避免性生活。避免不良刺激。局部选用可用0.1%聚维酮碘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等坐浴,外阴涂用抗生素软膏、抗真菌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