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

一组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轻微精神障碍的总称。又称神经官能症。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包括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疑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患者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深感痛苦,但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社会心理因素和人格特点有关,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精神创伤、与周围关系紧张、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工作无法胜任等,是神经症发病的外因;人格特点包括克制能力差、自我中心、敏感多疑、自卑或对身体过分关注等,是神经症发病的内因。

临床表现和分类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疑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但其核心是焦虑,包括心理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同时可以伴有抑郁、睡眠障碍、某些躯体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乏力、心悸、胸闷、腹痛、腹泻和多汗等,甚至是说不清性质的身体不适。

中国按照2001年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分类方法,将神经症分为6种临床类型:
①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
②恐惧症:包括单纯性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③强迫症;
④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持续躯体疼痛障碍;
⑤神经衰弱;
⑥其他待分类的神经症:人格解体神经症。

诊断标准

①症状标准:出现以下症状至少一项:焦虑、恐惧、强迫、惊恐发作、躯体形式症状、疑病症状以及神经衰弱症状。
②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③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持续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④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①抗焦虑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最常用,能有效缓解焦虑,并有镇静安眠的作用,临床常用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是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具有抗焦虑而无镇静作用。
②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SSRI)、5-HT和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SNRI)成为神经症治疗的一线药物。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SNRI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其他抗抑郁药有曲唑酮和米氮平。
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等与SSRI联用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有效。

2.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