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写症

由于获得性脑损害而导致的书写功能受损或丧失。

此概念排除了文盲及先天性障碍导致的书写不能,也排除了周围神经、骨骼、肌肉外伤导致运动障碍从而引起的书写不能。

概况

人类出现语言后,最早形成的语言符号就是文字,与听说读相比,书写的过程更为复杂。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表现为首先是口语的学习,然后才是书面语言的学习。而在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书写也是最为复杂的,需要借助手部动作,并需有听、视、动觉及视空间功能等多方面的参与方可完成复杂的书写。也正因为此,对于语言四要素(听、说、读、写),书写功能不仅学习过程最为复杂,同时,当语言中枢受损时,书写过程也最易于受损,且受损也最为严重,而恢复过程最为困难。

研究简史

1865年,本尼迪克(Benedick)首先提出了失写症,并将这一词用来描述书写障碍。1867年,J.W.奥格尔(J.W.Ogle)等发现,失写症一般多与失语症合并发生,而有的时候也会单独出现。因而学者们认为,书写中枢独立于言语中枢。一直以来,学者们都热衷于研究书写功能的定位。1881年奥地利生理学家S.艾克斯勒(Sigmund Exner)通过总结5例存在书写障碍却并未出现失语的患者,均发现病变累及了左侧额中回后部,因此额中回后部被学者们称为艾克斯勒中枢(Exner center),即书写中枢。也有认为书写中枢如同言语中枢一样,有书写语言的表达中枢和理解中枢。Exner中枢是书写语言的表达(运动)中枢,而角回则是书写语言的理解中枢。在20世纪初这种书写的两个中枢学说曾流行一时,但始终未得到公认。近年来的一些文献报道证明,单纯失写症可由多处病变引起,这些病变部位包括Exner区、左顶叶上部、大脑外侧裂周围区、尾状核和内囊等,提示书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听觉、视觉、动觉、视空间及运动功能均参与了书写过程,此过程涉及整个大脑皮质、皮质下各结构以及有关脊髓、周围神经、骨骼关节和肌肉等,其中任一环节受损均有可能产生失写。

分类

失写症是较为复杂的,它不仅涉及大脑的语言机制本身,也涉及其他高级神经心理机制,如视觉、听觉、动觉、空间结构等方面。因而,失写症的分类也多种多样,至今仍未统一并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1985年J.L.卡明斯(Jeffrey L Cummings)和D.F.本森(D Frank Benson)提出了失写症的分类,此分类结合临床,兼顾了失写症的神经心理学特征,较为实用。

失语性失写症
书写是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一,同失语症一样,失写症也是失语症的组成部分,最常与失语症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在作为失语症的症状之一时,它同失语症的口语表达一样,也会出现流畅性和非流畅性特征。

非流畅性失写(non-fluent agraphia):非流畅性失写(布洛卡失语和经皮质运动性失语)患者书写常出现与其口语表达基本一致的特征。非流畅性失语患者其口语表达特征有:口语量少、说话费力、字形笨拙、书写简短、语法障碍、拼写困难、易遗漏字母等。实际上,非流畅性失写不仅与非流畅性失语的口语表达相似,而且其非流畅性特征更加明显。

流畅性失写(fluent agraphia):与非流畅性失写明显不同,流畅性失写的特征是书写不费力,书写的字形良好,拼出的词可能正确或近似正确,书写量正常,句子长短正常。与流畅性失语极为类似的是,流畅性失写也有错语的错乱性书写,表现为大量的语音性、语义性替代。如果要求患者读出他们的书写材料,他们常常怀疑甚至否认这是他们自己写的。

其他类型失语症合并的失写:其他类型的失语症也同样伴有失写症。完全性失语症的失写极为严重,常有流畅性失写症的特点,写出量少,经常只能写出几个字母,甚至抄写都不能完成。经皮质混合性失语症的失写同样严重,写出量少,抄写比听写和自发书写稍好。纯粹的命名性失语常是其他严重的失语症恢复后留下的后遗症,失写也同样是最难恢复的,所以,大部分命名性失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

伴失读的失写症(alexia with agraphia):主要由优势半球顶叶角回及颞叶病变引起,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没有书写能力;在有部分书写能力的患者中,此型失写症的特点类似流畅性失写,字母形态良好。又称顶颞叶失写症。

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 GSS)的失写症:GSS由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引起,包括四个临床主征:左右定向障碍、手指失认、失算和失写。GSS的失写的书写特征为流畅性,字母形态良好,但组成词的字母顺序常有错误,因而书写不正确。

单纯性失写:是一种不伴其他明显的语言障碍的失写症。书写特征为字母形态良好,但有各种不同的拼写性错误,与不同的病变部位有关。

精神错乱性失写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精神错乱的患者,尽管其他的语言功能正常或近于正常,但是常有书写障碍,书写内容常毫无意义,不能表达他们的思想;书写量少,字体笨拙,与流畅性失写相似。

深层失写:D.P.(David P Roeltgen)等提出书写系统学说,即语词经听觉输入,通过听知觉到达语词系统(语词视觉形象)和语音系统(声音-字母转换)进行系统加工,最后通过运动输出而完成书写。当语音系统受到损害,书写只能通过语词系统进行时,就可能写出语音不正确但词义相关的词,即深层失写症。病变多位于优势半球的枕叶。

分离性失写:典型的分离性失写症是由胼胝体切断术引起,患者用右手书写时完全正常或近于正常;而用左手则不能完全书写。尽管左手不能写出有意义的文学材料,但抄写能完成,甚至比右手还好。这是因为胼胝体切断后,语言优势的左半球失去了对右半球的支配能力,从而左手书写受损。

非失语性失写症
书写行为比较复杂,除大脑的语言机制外,还与听觉、空间结构、视觉及运动功能有关。因此,视空间结构及运动功能障碍都可能引起书写障碍。
①运动性失写:包括瘫痪性失写、运动减少性失写、运动增多性失写、重复性失写。
②视空间性失写:视空间能力在完成书写任务过程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癔症性失写:主要由于出现优势半球的癔症性震颤或癔症性瘫痪而影响书写。

过写症
主要发生于癫痫和精神分裂症。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而书写行为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失写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交流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失写症进行合理诊治,可改善失语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