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大脑朊蛋白病毒疾病。
主要是由蛋白质PrPc突变引起的。除了基因突变外,还有一部分零星病例是自发性的,称之为散发性致死性失眠症。没有治愈方法,逐渐进展为日益恶化的失眠,晚期出现幻觉、谵妄,类似于痴呆的精神错乱状态,最终死亡。诊断为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18个月。
病原体为突变的朊蛋白,称为PrPsc。已有记录在案的共有40个家庭,大约100人受到感染。如果父母双方只有一人携带此基因,其后代有50%的可能性遗传此基因并患病。由于大多数患病年龄在中年,携带此基因的父母如果想要避免遗给孩子,进行筛查是很有必要的。首例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者是意大利人。
病因
转录朊蛋白PrPc产生的基因PRNP位于20号染色体短臂13号位点。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和家族性克雅病都携带朊蛋白基因178密码子位点突变。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在129密码子位点突变表达为蛋氨酸,而克雅病则在此位点突变表达缬氨酸。尸体解剖显示额叶皮层轻度萎缩和丘脑中度萎缩。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丘脑萎缩。
流行病学
截至1998年,已知全球共有25个家庭携带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基因,其中德国8个、意大利5个、美国4个、法国2个、澳大利亚2个、英国2个、日本1个以及奥地利1个。2011年在荷兰,研究者们又发现了一例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患者。虽然他生活在荷兰19年,但却是埃及血统。还有其他类似于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的朊蛋白病,但缺少178密码子基因位点突变。
大约40%的散发性致死性失眠症病例都集中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和纳瓦德)。截至2005年7月,共有9例。在该疾病中,缺少朊蛋白基因178密码子位点突变,但在129密码子位点都有蛋氨酸。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在18~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岁。基因检测可以对该病做出临床前诊断。其存活期通常为7~36个月。疾病的临床表现在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家族里的不同患者其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
该疾病临床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患者的失眠症状加重,导致惊恐发作、偏执和恐惧。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个月;
②幻觉和恐惧变得明显,持续时间约为5个月;
③完全无法睡眠,继而出现快速进展的体重减轻。此阶段大约持续3个月;
④反应迟钝或缄默症状持续6个月后出现痴呆。这是疾病进展的最后阶段,最终死亡。其他症状包括大汗、针尖样瞳孔、女性突然进入更年期而男性出现阳痿、颈强直以及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等,便秘也很常见。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将永远停留在入睡前状态或瞌睡状态。在这一阶段,患者多伴有四肢不自主抖动。
对睡眠的影响
正常的睡眠有不同阶段,一共持续90~100分钟。
①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和2期:轻睡眠状态;
②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以前的3期和4期):深度慢波睡眠;
③快速眼动睡眠期:伴随梦的出现。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患者不能进入或通过第一阶段。然而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是在深度睡眠阶段中进行,因此他们的大脑不能得到应有的休息。精神病学家I.奥斯瓦尔德(Iain Oswald)发现在慢波睡眠中,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因此奥斯瓦尔德认为,慢波睡眠可使身体组织恢复一整天的耗损。而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患者不能够进入慢波睡眠,因此在睡眠中机体得不到修复,身体日渐疲倦。
治疗
截至2016年,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也未获得成功。虽然还不可能扭转这一疾病过程,但改善症状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已经证实助眠药和巴比妥类药物是无效的;相反,74%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并且加速这一疾病的进程。
通过治疗,如维生素治疗,冥想,应用不同的兴奋剂和催眠药,甚至完全的感官剥夺来达到白天觉醒状态和夜间睡眠的效果,患者存活时间可较平均生存期延长一年。但尽管尝试了各种方法,病人最终还是会进入疾病的第四阶段。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小鼠模型在2000年末建立。这些小鼠表达了携带178密码子突变的PrP蛋白。发病的小鼠表现为类似于人类的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的临床表现,即越来越少的完整睡眠、丘脑损害以及早亡。
2016年有研究报道称,多西环素可以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展。
相关内容
除了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哺乳类动物朊蛋白疾病。其中一些具有传染性。包括库鲁病(Kuru disease)、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慢性消耗性疾病(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鹿科动物中)以及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已有的研究表明,朊蛋白疾病感染的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组织,如通过食用被感染的组织、血液传播或者器官移植等。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某些朊蛋白病毒疾病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不存在空气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