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炎症病变不明显,病损局限于肾小球或主要为肾小球损害的一组肾脏疾病。

临床分型包括: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病和非IgA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临床分型包括:
①急性肾炎综合征。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病史,多在感染后1~4周内发病。临床表现通常以血尿(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常小于3.5克/24小时)、不同程度水肿,可伴血压升高,有些有少尿和一过性肾功能异常。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预后良好,也有部分血尿迁延,或转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②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似,但病情更重、进展快,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天至数周)发生急剧恶化,血肌酐呈现进行性升高。可有无尿甚至少尿。如果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在数周至数月内进展至肾衰竭,需要血液净化治疗进行肾脏功能替代以维持生命。
③慢性肾炎综合征。发病常隐匿,但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超过3个月。临床表现多样,多有血尿、蛋白尿或水肿,疾病进行性发展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和高血压,最终发展成为尿毒症。疾病发展中如有应激因素(如感染、血容量不足、血压快速升高、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可有急性加重,临床表现如急性肾炎综合征。需要和急性肾炎综合征进行鉴别。
④肾病综合征。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3.5克/24小时)、低白蛋白血症(<30克/升)、水肿和高脂血症。其中前两项(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要条件。
⑤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既往又称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指轻度至中度蛋白尿(或血尿),不伴有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常在体检或偶然被发现。

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有:
①微小病变性肾病。肾脏病理肾小球无明显病变,免疫病理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电镜特征性表现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②膜性肾病。肾脏病理表现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弥漫性基底膜增厚。本病中老年人多见,多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可以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
③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以系膜细胞增生伴系膜基质增多为特征,系膜区存在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复合物以IgA沉积为主的称之为IgA肾病。晚期系膜硬化显著导致肾小球硬化。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少数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呈现多种多样。预后亦有很大差异。
④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以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为特点,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外、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形成驼峰状突起。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继发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常于发病前1~4周有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多数预后较好。
⑤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为特征,肾小球呈分叶状。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补体C3沉积。又被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肾小球呈局灶性节段性硬化、粘连或玻璃样变;电镜下肾小球呈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免疫荧光检查于局灶病变肾小球的病变节段上,可见IgM及C3呈团块样沉积。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⑦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50%)肾小球有超过肾小球面积50%的新月体形成。早期为细胞性新月体,后期为纤维性新月体。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开放不良,可有包曼氏囊破坏,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临床以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预后较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