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出血热肾病综合征。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病因
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是一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在中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城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人体感染。病毒感染人体的微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两者相互作用,引起微血管损伤及出血。
病理
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光镜下肾脏主要表现为肾间质炎症、出血或纤维化,急性肾小管损伤或坏死,肾间质有细胞浸润。可合并膜增殖性或弥漫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电镜可见病毒核酸。
临床表现
出血热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几个时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患者常出现蛋白尿,严重肾小管损伤的患者尿比重降低。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低及皮下瘀血。患者可有畏光症、水肿、恶心呕吐、腹痛、后背痛及肌肉疼痛。
诊断
血清、血细胞和尿液中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以确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汉坦病毒的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患者的诊断。特异性IgG抗体需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病前2个月内进入疫区并有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治疗
汉坦病毒感染尚无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或疫苗。然而,早期发现,给予充分的支持治疗会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三早一就地”仍然是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