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质性肾炎

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又称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chronic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病因

①药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
②毒性物质:如锂、铅、镉、巴尔干肾病等。
③代谢异常:如高尿酸血症、高钙尿症等。
④免疫因素:如干燥综合征、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其他:如感染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致CIN。

病理

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小管扩张、间质纤维化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慢性间质性肾炎早期即使已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光镜下肾小球的形态仍保持基本正常。随着慢性间质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小球的病变也逐渐明显,可见小球周围纤维化、局灶硬化,最终发生球性硬化。小动脉和细动脉内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厚,但无血管炎表现。

临床表现

CIN临床起病隐匿,早期以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包括肾小管性酸中毒、继发性范科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后出现慢性肾衰竭的一系列表现。尿液比重常固定在1.010,可有肾性糖尿,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通常<1.5克/天),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因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功能障碍,可见与肾功能水平不相一致的低尿酸血症。贫血程度常常重于肾功能下降的程度。晚期近一半患者出现高血压,但不如肾小球疾病时常见,且血压上升幅度不大。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特别是肾小管功能检查常可提示诊断。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疾病的确诊。诊断CIN后,仍需尽可能明确病因。

治疗

CIN一般进展缓慢,发现病因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是治疗CIN的关键,如止痛剂肾病和马兜铃酸肾病,停用后可有助于延缓进展。多发性骨髓瘤时,化疗可缓解轻链过多导致的管型肾病。此外对症治疗,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有延缓进展的作用。积极纠正酸中毒,治疗贫血、高磷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结节病早期可使用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慢性间质性肾炎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变程度以及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止痛剂肾病、马兜铃酸肾病和中毒性肾病则预后较差,而干燥综合征、其他药物性间质性肾炎预后较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