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中由胚胎口凹的外胚层上皮发育而成的部分。
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位于垂体窝。腺垂体来自外胚层的原始口腔部,分为前叶和后叶,在组织结构上都属于腺体组织。已知的腺垂体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GnRH,即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和促黑素(MSH)。
解剖部位
垂体位于蝶骨的垂体窝中,其四周为前后床突。垂体经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垂体与颅腔之间以鞍膈相隔。鞍膈有一漏斗孔,垂体柄由其内通过。垂体表面覆盖有一紧密的囊,鞍膈及垂体囊皆起源于硬脑膜,两者于相接处融合。垂体囊与蝶骨骨衣之间隔有一层结缔组织,其内富含血管。蝶鞍两侧的骨槽中含有海绵窦,后者受纳眼静脉血液,并包含第Ⅱ和第Ⅴ对的动眼神经分支及第Ⅳ对脑神经。第Ⅱ对脑神经(视神经)经由后床突侧面的切迹穿过。视交叉大多处于鞍膈的上方,在极少的情况下,视交叉位于蝶骨的视神经沟内。
腺垂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垂体上动脉,该动脉由大脑基底动脉发出。垂体上动脉先经结节部进入漏斗部,并分支形成第一支毛细血管网,然后进入垂体远侧部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远侧部的毛细血管再经小静脉汇入垂体邻近的静脉。腺垂体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下丘脑-垂体束的分支,其中包括一些含有肽类、胺类和乙酰胆碱类的神经纤维。腺垂体包括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3部分。
远侧部
体积较大,既是腺垂体的主要部分,也是垂体的主要部分。腺细胞呈团索状排列,或聚集成滤泡状。腺细胞之间含有较多的血窦,并含少量结缔组织。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细胞着色不同,可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嗜色细胞又细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类。同时,根据腺细胞可分泌不同激素的特征进行分类,嗜酸性细胞又分为分泌生长素腺细胞和分泌催乳素腺细胞;嗜碱性细胞分为分泌促甲状腺素腺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细胞和促性腺激素腺细胞。嫌色细胞数量最多,约占腺细胞总数一半,不分泌激素,但可逐渐演变为具有分泌激素功能的腺细胞。
结节部
为垂体前叶向上延伸的薄层组织,包绕神经垂体。结节部在漏斗的前方较厚,在后部较薄,甚至缺如。结节部组织内主要分布有嗜碱性细胞和少许滤泡结构。嗜碱性细胞主要位于结节部的头端,呈小型星状细胞,此处细胞可分泌卵泡雌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滤泡散在于结节部的各处,由小型不规则细胞形成。
中间部
体积较小,为一狭窄的区域,约占垂体质量的2%。主要有深入神经部的滤泡和嗜碱性细胞构成。滤泡大小不一,内含胶状物,滤泡由小星状细胞构成,细胞表面有少量绒毛。嗜碱性细胞可分为两类,一类细胞体积较大,数目较多;另一类体积小,为星状。嗜碱性细胞可刺激黑色素细胞,使皮肤颜色加深。
功能
腺垂体主要包含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为显著的嗜色细胞,包括嗜酸性染色的生长激素(GH)细胞和催乳素(PRL)细胞,其中生长激素分泌细胞占50%;嗜碱性染色的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和促性腺激素细胞,分别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一些嫌色细胞也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TSH、ACTH、FSH与LH均作用于各自的内分泌靶腺,属于促激素,参与构成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系统。而GH和PRL等则分别直接作用于其各自的靶腺或靶组织。腺垂体中间部分泌的阿黑皮素原(POMC)是垂体ACTH、β-促脂素(LPH)及促黑激素(MSH)的共同前体。
种类与靶腺
详见下表。
下丘脑激素 | 腺垂体细胞 | 垂体激素 | 靶腺(组织) | 靶腺(组织)激素 |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 | 生长素分泌细胞 | 生长素(GH) | 肝 |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 |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 | 促甲状腺素分泌细胞 | 促甲状腺激素(TSH) | 甲状腺 | 甲状腺激素(T3、T4)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 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 | 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 | 性腺(睾丸、卵巢) | 睾酮(男性)雌二醇、孕酮(女性)、抑制素 |
生长抑素(SS,SRIF) | 生长素分泌细胞 | 生长激素 | 多种细胞 | |
多巴胺(DA) | 催乳素分泌细胞 | 催乳素(PRL) | 乳腺、性腺 | LH、FSH、性类固醇激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