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类:
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②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
③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2003~2006年一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据该研究估算,2006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缺乏新近的流行病学数据,但估测中国患骨质疏松症和低骨量患者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不可控的因素
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老龄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可控的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嗜烟、酗酒、饮过多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体重过低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工具
包括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http://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country=2)。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
①疼痛:患者常有腰背疼痛或者全身骨痛,以腰痛最突出。
②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材变矮和驼背、脊柱畸形及伸展受限。
③骨折:骨质疏松者可发生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有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实验室检查

①基本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血清蛋白电泳,尿钙、钠、肌酐和骨转换标志物等。
②骨骼X线影像:X线胸腰椎侧位影像可作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
③酌情检查项目:为进一步鉴别诊断的需要,可酌情选择性地进行以下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性腺激素、血清泌乳素、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甲状腺功能、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或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气分析、尿本-周氏蛋白、血尿轻链,甚至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或骨活检等检查。

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为:发生了脆性骨折或/及骨密度低下。

脆性骨折是指从站高或者低于站高跌倒或其他非暴力因素引起的骨折。只要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
骨密度通常用T值(T score)表示,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见表)。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基于骨密度的诊断标准
诊断 T值
正常 T值≥-1.0
低骨量 -2.5<T值<-1.0
骨质疏松 T值≤-2.5
严重骨质疏松 T值≤-2.5,并伴有至少一处脆性骨折

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用同种族的Z值表示。Z值=(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将Z值≤-2定义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
常见的继发性原因有:
①内分泌代谢性,如糖尿病、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ushing综合征。
②肿瘤性,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肿瘤骨转移;
③药源性:如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华法令、肝素及过量的甲状腺素。
④营养缺乏性,如缺乏维生素K、维生素C、维生素D,蛋白质缺乏。
⑤胃肠道疾患。
⑥风湿性,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⑦废用性,如长期卧床、制动、失重。
⑧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治疗

基础措施
①改善生活方式: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戒除烟酒、少饮咖啡,采取防跌倒的各种措施,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
②骨骼健康基本补充剂:补充适量钙剂(健康成人800毫克,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1000~1200毫克)和足够的维生素D。
③尽量避免使用对骨质疏松防治不利的药物等。

药物治疗
①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酸钠、伊班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注射液)、降钙素(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等。
②促进骨形成药物: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特立帕肽,rhPTH1-34)。
③锶盐、维生素K兼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