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

一组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甾体分子的脂溶性维生素的总称。

主要包括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维生素D2源于植物,为紫外线照射麦角固醇形成,极微量存在于自然界;维生素D3源于动物,为紫外线照射人与动物皮肤后,由皮肤内分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成。同时维生素D2、D3皆可人工合成。维生素D不仅仅是一种必需营养素,也是激素的前体。维生素D的中间代谢产物1,25-(OH)2D是典型的内分泌激素和旁分泌激素。

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

人类主要从食物中摄入和皮肤合成两个途径获得维生素D。日常食物中含量较少,仅深海鱼、菌类、奶酪和蛋黄可提供部分维生素D。在阳光或紫外光照射下,存在于大多数高等动物的表皮组织的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经光化学反应转化而成维生素D3。

户外活动、接受充足的光照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大气污染、年龄、皮肤色素沉着、玻璃等都会影响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所以,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不仅需要阳光照射,同时应注重饮食中维生素D补充。

生理作用

维生素D是骨骼和牙齿健康所必需。其主要生理作用为调节钙磷代谢和骨基质钙化。维生素D促进小肠黏膜上皮对钙、磷的吸收,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维生素D对骨有两种作用:骨是人体的钙库,当血钙降低时,1,25-(OH)2D与PTH协同作用,通过促进破骨细胞活性,使骨盐溶解,维持血浆钙、磷的正常浓度。1,25-(OH)2D可促进骺板软骨和类骨组织钙化,维持钙、磷在血浆中的饱和状态,有利于骨盐的沉积。

此外除骨、肾、肠和甲状旁腺等经典的靶器官外,大脑、胰腺、垂体、皮肤、肌肉、胎盘和免疫组织表达维生素D受体,说明维生素D的作用十分广泛。维生素D的非骨骼作用部位包括皮肤组织、骨骼肌、免疫系统、神经组织、心血管、生殖器官等。

推荐摄入量

根据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建议:0~10岁每日摄取10微克;11~49岁每日5微克;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50岁以上老人每日10微克。过去维生素D的活性常以国际单位(IU)表示,1微克=40IU。

维生素D缺乏

现评估维生素D营养供给的公认指标为血清25-(OH)D,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分为四种(见表)。

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5-(OH)D水平
严重维生素D缺乏 25-(OH)D≤10ng/ml
轻度维生素D缺乏 11ng/ml<25-(OH)D<20ng/ml
维生素D不足 20ng/ml<25-(OH)D<30ng/ml
维生素D正常 25-(OH)D≥30ng/ml

由于日光照射不足、饮食供给不足、肠道吸收障碍及某些药物引起维生素D分解增加等原因导致维生素D缺乏,常可引起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等,两者均是以骨基质钙盐沉着与骨矿化障碍为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和关节疼痛、肌无力、失眠、紧张以及腹泻等症状。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吸收障碍。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不同浓度的维生素AD滴剂或鱼肝油、D2片剂、维生素AD或D胶丸和D2、D3针剂等。

维生素D中毒

当口服或注射维生素D制剂过量,血清25-(OH)D≥150纳克/毫升时,可出现维生素D中毒,表现为高钙血症、高尿钙、厌食、恶心、呕吐、口渴、多尿、关节疼痛及肾脏、心血管、肺、脑等器官异位钙沉着,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

临床应用

维生素D可用于预防及治疗佝偻病、骨软化症、婴儿手足抽搐症及骨质疏松症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