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或部分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痉挛和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等。

分类

按心电图上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大类,平常一般所指为前者。若未得到及时识别和救治,死亡率可达33%,其中半数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是内科最重要的急症之一。

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因此其危险因素类似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液中的血小板激活并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包括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烟、大量饮酒等。

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症状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悸、出汗、恐惧或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或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易被误诊为胆囊炎、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部分高龄患者会出现神志障碍;可伴有发热、难以形容的不适等全身症状。

辅助检查

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

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或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并有动态演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其中,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钙蛋白I两种亚单位。心肌肌钙蛋白T通常于急性心肌梗死后3~4小时开始升高,2~5天达到峰值,持续10~14天;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后4~6小时或更早即可升高,24小时后达到峰值,约1周后降至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一般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超声心动图
有助于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为无创性检查,可床旁施行且可反复进行。有胸痛而无特征性心电图变化时,超声心动图有助于除外主动脉夹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发现机械性并发症很有价值,如评估心脏整体和局部功能、乳头肌功能不全、室壁瘤和室间隔穿孔等。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还可用于评价心肌存活性。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方法,用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其最佳时机随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而异,且需要结合患者情况,如是否合并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对适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越早越好。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以及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无ST段抬高者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常需与急腹症、肺梗死、夹层动脉瘤等鉴别。

并发症

心脏破裂
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多见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见心脏破裂。

室壁瘤
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出现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丧失活动能力或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见室壁瘤。

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血栓栓塞主要有两种情况: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的体循环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所致的肺动脉栓塞。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较多见,尤其在急性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累及心尖部时,最常见的体循环栓塞为脑卒中,也可产生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

心律失常
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以24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也可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等室上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多可恢复,少数需行永久起搏器治疗。

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毫米汞柱、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毫升/小时)。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数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或进而发生右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痛和水肿等。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后数日至数周出现的以发热、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综合征,并有反复发生的倾向。见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病情稳定或血运重建后症状控制,应鼓励早期活动。应尽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鼓励,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而又解除焦虑和紧张,疼痛剧烈者给予小剂量吗啡静脉注射镇痛,可以应用小剂量的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物(常用苯二氮䓬类),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和减轻心脏负担。保持大便通畅,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仅有明确低氧血症(氧饱和度<90%)或存在左心室功能衰竭时才需补充氧气。最初饮食应以容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主,宜少量多餐,钠盐和液体的摄入量应根据汗量、尿量、呕吐量及有无心力衰竭而作适当调节。

再灌注治疗
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及早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挽救濒死的心肌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再灌注治疗的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

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根据患者危险分层选择侵入性治疗策略。对于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尽快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药物治疗
无论是否进行再灌注治疗,所有无禁忌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应启动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抗心肌缺血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出院前评估
出院前可进行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左心室功能、心肌缺血和存活程度及心律失常等,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进行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

出院后康复治疗和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度过急性期后,出院后应进行康复治疗,尤其是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必须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心肌梗死再发。患者应采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