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停止出血的过程。由机体自身止血机制或经医疗措施实现。血管壁受损后,止血机制即启动,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三者相互作用。
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期止血。受损血管的收缩、内皮下胶原组织的暴露及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的黏附、聚集和形成初期血栓。
②二期止血。在形成初期血栓的部位进一步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③止血第三阶段。血块收缩形成牢固的凝血块,完成止血。
若机体止血功能不完善,如血小板过少、凝血因子异常时,常会导致病理性出血。
止血机制异常的医疗措施
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操作两方面。
止血药
通过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常用以下几种:维生素K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参与凝血途径,达到止血作用。酚磺乙胺通过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强其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凝血物质的释放,加速凝血过程而发挥作用。凝血质可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进凝血过程。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和氨甲环酸能阻滞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延长纤维蛋白溶解时间,有助于止血。肾上腺色腙水杨酸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垂体后叶素和生长抑素类制剂,能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内脏血流,常用于脏器出血时止血。中草药如止血灵、云南白药、三七、仙鹤草等也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见止血药物)。
外科止血
多用于急性出血。例如出血血管的结扎,外伤伤口缝合;脾破裂出血时行脾切除术;内痔出血行内痔栓塞、结扎或切除;良性、恶性肿瘤出血可根据情况行切除术(如血管瘤)、根治术(如直肠癌)等。急救止血可使用止血带(肢体出血)、加压包扎及填塞止血等,常用纱布、明胶海绵或加有药物的止血纱布、止血棉压迫于渗血创面达到止血。手术中还可用电刀等器具进行电凝、烧灼及冷冻等止血操作。有的止血操作可通过内镜来完成,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通过胃镜对出血静脉行结扎、注射栓塞剂或电灼等方法止血。有的止血操作可通过介入手术来完成,例如经股动脉插入导管,送达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下动脉行胃肠道出血定位,并可同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止血。
成分输血及替代治疗
输注机采血小板或含凝血因子的血浆、冷沉淀等以促进凝血,也是临床上常用止血措施。另外,补充特定凝血因子制剂以达到止血作用,比如甲型血友病补充凝血因子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