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

广义的术后护理是指各种手术(包括外科手术、微创手术、内科的导管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结束后患者被送出手术室直至出院或继续追踪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护理措施,狭义的术后护理是指外科手术后实施的一系列护理措施。本条目专指外科手术后的术后护理。

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连接术前准备、手术与术后康复之间的桥梁。术后护理要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病情变化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地实施护理措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不适,防治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后患者的卧位

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腰麻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硬膜外麻醉患者平卧4~6小时。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颅脑部手术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如患者伴有休克,应取仰卧中凹位,即下肢或床脚抬高20°,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15°的体位。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生命体征的观察

大手术后一般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脉搏、血压、呼吸,至少连测4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改为每60分钟测量一次。小手术后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脉搏、呼吸、血压,平稳后可改为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一般为每2~4小时测量一次。

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

维持呼吸功能: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呕吐物。如发现患者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应立即查明原因,尽快处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患者床上早期活动,并鼓励其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和咳痰。

重建正常饮食和排便形态:根据麻醉方法、手术的种类、患者的反应来决定术后饮食形态的恢复步骤。鼓励患者及早恢复经口进食。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有胃肠减压者,术后24~72小时禁食、禁水,经静脉补充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试行进食,进食时应重视患者的腹部体征及主诉。术后须观察患者排尿情况,记录患者自行排尿的时间。

控制疼痛、增进舒适: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开始感觉切口疼痛,术后当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剧烈,24~48小时后痛感逐步减轻。疼痛程度与切口的大小、切口的部位、体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控制疼痛的措施包括取合适体位、药物止痛和减轻焦虑。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

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按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冲洗等。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术后并发症可由原发病、手术或一些不相关的因素引起。有时候原已存在的并发症又可导致另一并发症(如术后大出血可能引起心肌梗死)。如何预防以及治疗术后并发症,是术后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后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呼吸道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切口并发症等。

呼吸道并发症
呼吸道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其中以肺不张和肺炎最为常见。主要相关因素包括:
①有吸烟史。
②术前有呼吸道感染史。
③术后有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④麻醉剂、气管内插管和氧气吸入导致支气管分泌物增多。
⑤术后疼痛剧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
⑥术后缺乏活动。
⑦开胸手术导致肺泡萎陷。
⑧麻醉性止痛剂的使用。

主要预防措施:
①术前进行呼吸道功能锻炼。
②术后协助患者早期活动,卧床患者可早期做床上活动。
③鼓励患者每小时需要重复做深呼吸5~10次,至少每两小时进行一次有效咳嗽、咳痰。
④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和性状。痰液黏稠、带有颜色或有气味者,应给予雾化吸入、局部或全身用药稀释痰液、控制感染等处理。
⑤摄入足量的水分。
⑥避免术中、术后呕吐物误吸,防止继发感染。
⑦评估患者是否有呼吸不畅和咳嗽抑制现象。给止痛药物前应评估呼吸频率,若呼吸次数少于每分钟12次,则不能给药。
⑧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术前应积极控制感染,术中尽量不用吸入麻醉。

胃肠道并发症
多见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急性胃扩张,多为麻醉反应以及术中暴露、手术操作刺激的神经反射性反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缺氧,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是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原因。腹腔手术后胃肠道功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一般情况下肠管功能的恢复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此时可闻及肠鸣音;术后48~72小时整个肠道蠕动可恢复正常,肛门排气和排便。由于术后禁食或进食过少,术后早期便秘属正常情况,不须处理。如果术后已进食多天而不能排便,则需要采取处理措施。

主要预防措施:
①胃肠道手术术前灌肠,留置胃管。
②麻醉前给药。
③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早纠正低血钾、酸中毒等。
④术后禁食,留置胃肠减压3~4天。
⑤卧床患者取半卧位,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可给予腹部按摩。
⑥协助患者早期进行术后活动、下床行走。
⑦严密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⑧给予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

泌尿系统并发症
主要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术后尿潴留较为常见,如术后6~8小时患者仍未排尿,或者虽有排尿但是尿量少、次数频繁,应在耻骨上区做叩诊,如有明显浊音区,即表明有尿潴留,应及时处理。尿潴留是诱发术后尿路感染的最基本原因,术后尿路感染多起自膀胱,如感染上行蔓延可引起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一般无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有时会有排尿困难,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或脓细胞。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为:
①尿潴留。
②留置导尿。
③摄入水分不足。

主要预防措施:
①术前锻炼床上排便。
②术后鼓励和协助不习惯床上排尿者在床沿排尿或站立排尿。
③必要时给予镇痛药物控制疼痛。
④积极解除排尿困难,防止尿潴留诱发尿路感染。
⑤对留置导尿患者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
⑥鼓励留置导尿患者饮水,以增加尿量,发挥冲洗泌尿道的作用。
⑦观察排尿情况。

切口并发症
包括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多发生于手术后3~5天内,主要表现为手术切口红、肿、热、痛、硬结或波动感伴或不伴有体温升高。手术后初期(术后1~2天)出现低热(低于38℃)通常属于正常反应,这是由于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所致,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不须处理。若术后3~5天后出现发热或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发热,应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硬结或波动感。切口裂开常发生于手术后6~9天,腹部切口较常见,多发生于体质差、营养不良或过度肥胖的病人。切口感染、切口缝合不佳也是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

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患者体质差或伴有慢性贫血、营养不良、过度肥胖等。
②切口有血肿或死腔。
③术后切口保护不良。
④手术后出现严重腹胀。
⑤术后发生剧烈咳嗽、打喷嚏、呕吐或排便过度用力使腹压增高。

切口并发症的预防:
①处理切口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②增加营养和抵御能力。
③避免和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④肥胖患者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腹带加压包扎伤口。
⑤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