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综合征

库欣病(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患者行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由于缺乏皮质醇对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导致CRH分泌过多,长期刺激原来存在的垂体ACTH瘤,出现的进行性皮肤黏膜色素沉着、闭经、视力障碍、视野障碍、高ACTH分泌的垂体瘤伴蝶鞍扩大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由于双侧肾上腺切除已经很少应用,故纳尔逊综合征现已少见。

发病机制

纳尔逊综合征一般发生于双侧肾上腺全切术后的3年(2个月~24年)内。最早病理表现是垂体ACTH细胞增生和ACTH微腺瘤,最后形成大ACTH瘤。但库欣病患者行肾上腺切除后的纳尔逊综合征不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其发病是双侧肾上腺全切、下丘脑过度兴奋以及遗传因素和肿瘤侵袭性综合因素的共同结果。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组织受压是本综合征的突出表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是本征的主要临床特点,以颜面、手背、腋下、乳晕及手术瘢痕等处最明显,甲床可有特征性的纵行黑纹。黏膜以口腔、牙龈、唇及舌缘较突出。色素可从浅褐色到炭黑色,且不因补给糖皮质激素而消退。蝶鞍或鞍外组织受压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眼睑下垂、眼底视乳头水肿和视神经萎缩等。

诊断

本病诊断标准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典型纳尔逊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为:
①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皮肤黏膜色素加深;
②多数患者血浆ACTH基础值>500皮克/毫升,同时有血皮质醇显著降低,但在有残留的内源性皮质醇分泌或肿瘤坏死的患者中,血ACTH仅中度增高,但糖皮质激素补充/替代治疗不能抑制ACTH和β-LPH的分泌。少数患者的血ACTH正常,血尿皮质醇降低;
③垂体CT或MRI有垂体瘤征象;
④可有或无视力、视野障碍等肿瘤压迫症状。

预防和治疗

纳尔逊综合征的发生与双侧肾上腺全切有直接关系,其本质是垂体的ACTH腺瘤,也可认为是ACTH瘤的一种复发现象,较其他垂体瘤更具有侵袭性和破坏性,在早期即可影响视交叉,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要重视纳尔逊综合征的预防。

一旦发生纳尔逊综合征应尽早治疗。治疗的目的包括尽可能去除垂体ACTH腺瘤,力求维持或恢复正常视野;保护正常垂体组织不被破坏。手术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最好在微腺瘤时进行,一般腺瘤越大,效果越差;对于不宜或不愿行垂体手术,或虽经手术治疗,但未发现肿瘤或未完全切除肿瘤者,可选择放射治疗来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常用药物有赛庚啶、溴隐亭、卡麦角林,能使部分患者的血ACTH降低,皮肤黏膜色素减退,甚至可使垂体瘤体积缩小。卡麦角林的效果优于赛庚啶和溴隐亭,但需长期服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