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

心室各部分肌纤维发生的更快而不协调的收缩。简称室颤。心电图基线波动的快慢不规则,振幅大小不一,其顶端和下端可呈尖锐或钝圆等不规则形状。

室颤的频率常在(150~500)次/分,但在临终前的患者,频率可极为缓慢,继之为心室静止。室颤也是冠心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不明原因的特发性心室颤动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尽管医学对于室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研究,但由于这种心律失常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尚未出现根本性的突破。临床对于室颤的治疗,除了被动除颤外,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无论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颤易被反复出现、联律间期较短、形态固定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从理论上讲,只要心室存在合适的颤动基质,起源于任何部位的期前收缩均能触发室颤。针对室颤的维持机制,主要存在两种理论:多发子波学说和局灶驱动学说。药物、植入型除颤器和体外电除颤仍然是室颤的主要预防和治疗手段。针对室颤触发机制的期前收缩消融仅推荐在常规治疗无效并且有明确的触发因素的前提下尝试,作为补充治疗手段,并且消融后仍然需要植入型除颤器的保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