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一种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相关的以反复腹痛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简称IBS。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肠道感染与微生态改变、食物过敏与不耐受、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可通过一些复杂的机制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导致肠-脑互动异常,由此引起内脏高敏感和肠动力紊乱。

临床表现

腹痛为发作性,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源于结肠痉挛或动力不协调。仅有腹部不适者已不再属于肠易激综合征。腹痛在时间上与排便密切相关,排便后腹痛可减轻或加重。排便异常表现为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可伴排便费力、便急和排便不尽感等。根据排便异常的差异,肠易激综合征可分成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混合(腹泻与便秘)型。

诊断

基于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年),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平均每周至少1天,并伴有至少以下两项:
①与排便有关。
②与排便频率改变相关。
③与粪便性状改变相关。
诊断前症状至少已有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应常规评估(病史、体检、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必要时结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治疗

尚缺乏特效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建立患者信心和提高生活质量。应根据症状类型、严重程度、发作诱因和患者精神心理情况采取综合治疗。包括:
①调整饮食。补充膳食纤维对便秘为主型患者有一定疗效,应限制食用不耐受或易引发腹部胀气的食物。
②对症治疗。腹泻可用洛哌丁胺、蒙脱石、益生菌制剂或肠道不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便秘可用甲基纤维素、乳果糖或聚乙二醇;腹痛可用匹维溴铵、马来酸曲美布丁等。
③抗抑郁和抗焦虑药治疗。腹痛显著伴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者,可酌情用小剂量三环抗抑郁药或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④心理和行为治疗。包括认知、催眠等治疗可缓解患者腹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