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特发性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为特征、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英文缩写为PSC。
病理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变范围可累及肝内、肝外胆道的各个部位。肝外胆管壁明显增厚及管腔狭窄为最常见。组织学以胆管黏膜下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特征,并不累及胆管黏膜。胆管癌患者8%~15%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故认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癌前病变。
病因
尚未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慢性炎性肠病:70%~8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合并有慢性炎性肠病,其中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遗传和自身免疫疾病:有报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家族性发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8、DR3、DR2和单体A1、B8、DR3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因与免疫因子的介导有关。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病情进行性加重导致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胆管炎症,常见有乏力、瘙痒、黄疸、体重减轻等症状。黄疸呈波动性、反复发作,伴发热和寒战或伴右上腹痛。体征可有肝大、黄疸、脾大、色素过度沉着、黄瘤等。部分患者并发炎症性肠病,而有相应肠道表现。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诊断
需结合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胆汁淤积,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影像学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表现为局限或弥漫性胆管狭窄,“串珠”样改变,胆管多处不连续或呈“虚线”状,病变较重时可出现狭窄段融合,小胆管闭塞导致肝内胆管分支减少,其余较大胆管狭窄、僵硬似“枯树枝”状,称“剪枝征”)。胆道成像对于PSC诊断的确立至关重要。应检测血清IgG4, 排除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排除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胆管明显狭窄者,需行细胞学和活组织检查排除胆管癌。
治疗
熊去氧胆酸(每天每千克体重10~23毫克)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但是不能改善其预后。对主胆管显著狭窄、伴明显淤胆和胆管炎患者,可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球囊扩张以缓解症状;严重狭窄者可采用短期胆管支架植入引流胆汁、推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前预防应用抗生素。鼻胆管引流适用于胆管壁水肿、炎症引起管腔狭窄、无严重纤维化或者内镜扩张置管失败的患者。终末期患者在发生胆管癌和晚期肝衰竭之前就考虑肝移植。本病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主要治疗出现的并发症。
预后
本病预后很差,如无肝移植,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2年,无症状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6年左右约1/3可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研究初步显示可能有效,但仍需要多中心、大宗病例临床研究才能确定。本病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衰竭及其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