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年龄增长,听觉器官随同身体其他组织器官一起所发生的缓慢进行性、功能性老化过程。是一种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又称老年性聋(presbycusis)。
是老年人的第四大常见慢性疾病。2010年中国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老年听力障碍是听力致残原因的第1位,约占51.61%,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约占67.02%),只有20%患者能及时被发现而就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病因和分类
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噪音、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饮食与雌激素等均被认为在老年性聋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根据病因一般临床上把听力障碍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3类:
①传导性听力障碍。病变在外耳或中耳,使声波传入内耳受到障碍。
②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病变在耳蜗、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引起对声音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听力损失。
③混合性听力障碍。任何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因素同时存在,均可引起混合性听力损失,它兼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特点。
老年人的听力障碍主要与听觉器官衰老退化有关,多数情况下是混合性听力损失,比如合并有耵聍栓塞、中枢听觉系统障碍及其他耳部病变。
临床表现
其特点是由高频开始逐渐发展至低频的双侧对称性聋。主要表现有患者感觉外界声音变得模糊减弱,需要提高音量;使用电话困难;无法对声音的来源定位;理解语言困难,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语言;语音识别率降低,从嘈杂的环境中分辨出感兴趣的声音的能力减弱;同时可伴有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症状。随时间的推移,语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因进展缓慢,大多数老年人未注意到自己听力下降,多由家人发现。如收音机/电视声音开得特别大,在患者看不到的地方说话时患者理解不正确或不回答。有时听力下降被误认为认知功能损害,或把它当作衰老的一部分。
检查与诊断
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详尽的耳鼻咽部检查,严格的听功能、前庭功能和咽鼓管功能检测和必要的影像学和全身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凡在60岁以上而无其他原因的双侧对称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均可诊断为老年性听力障碍。
听力损失程度 | 纯音听阈级(分贝) | 听力受损的表现 | 感觉困难的声音 | |
轻度 | 26~40 | 听清1米内正常声音讲话并重复 | 耳语 | |
|
41~60 | 听清1米内大声声音讲话并重复 | 对话 | |
重度 | 61~80 | 好耳能听到大声说话的部分词语 | 呼喊、吸尘器声音 | |
极重度 | ≥81 | 大声说话也听不清 | 吹风机声音、汽车喇叭、电话铃声 |
老年人的听力筛查非常重要,一般通过手持式耳镜、音频发生器检查和听力障碍筛查表进行筛查。通过电测听可以发现听力是否损失和听力损失的程度,正常的听力在20分贝之内,超出这个范围就说明有听力损失。
治疗
老年人听力障碍是一种渐进性病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严重,时间越久,听力损失越重,康复难度也越大且尚无有效措施可以预防、减轻或治愈。处理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
不同程度听力损伤的康复治疗不同,常用的辅助听力设备为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前者是借助助听器利用聋人的残余听力,通过长期有计划的声响刺激,逐步培养其聆听习惯,提高听觉察觉、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及识别、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后者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听力丧失程度 | 纯音听阈级(分贝) | 放大器及其他需要的设备 | |
轻度 | 26~40 | 在特定场合需要助听器 | |
|
41~60 | 常常需要助听器 | |
重度 | 61~80 | 所有交流都需要助听器 | |
极重度 | ≥81 | 可能需要应用读唇、辅助听力装置 |
预防
为预防老年性听力障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②锻炼身体,保证身心健康,减慢老化过程。
③改善生活习惯,如控制饮食,少吃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戒除烟酒,以免内中的尼古丁、乙醇成分对内耳的损害。
④养成好习惯,保护听力,预防听力受损。远离各种噪音;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避免乱挖耳朵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戴耳机也会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和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均应予以避免。
⑤避免颅脑损伤。
⑥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的适应证,尽可能减少用量及疗程,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并检查听力,发现中毒征兆者尽快停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