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老年期(≥60岁)这一特定人群的抑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导致功能下降、认知损害、残疾、生活质量下降、共病风险增加、死亡率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情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神经内分泌紊乱、血管损害、脑白质损害等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老年抑郁的发生还与遗传易感性、慢性疾病、残疾、疼痛、日常生活能力受限、人格特征、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临床特征
与青年期抑郁相比,老年抑郁有其自身特征。自我主诉心境低落者较少见,关注身体健康主诉(健康焦虑和疑病)多见,躯体化症状如食欲和体重下降、便秘、睡眠障碍、疲乏、持续性疼痛等多见,记忆主诉和认知障碍多见。
诊断
老年抑郁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极为必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通常使用筛查或评估老年抑郁的工具来判断有无抑郁障碍,如老年抑郁量表、9项病人健康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是最常用的抑郁诊断标准。
当老年人出现以下9种症状中的5个,持续两周以上则需要诊断抑郁发作:
①情绪低落;
②欣快感缺失,对高兴的活动失去兴趣;
③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增多和减少;
④食欲障碍,包括胃口增加或减少,伴体重改变;
⑤体力改变,包括活动能力增加或减少,多为疲劳;
⑥记忆下降或注意力涣散;
⑦负罪感或无价值感;
⑧精神运动迟缓或激惹;
⑨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
治疗
需要采用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主要方法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治疗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米帕明、阿米替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和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应当根据病人的特征和药物的特点,选用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有良好循证研究证据的有效药物。社会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心理治疗、问题解决心理治疗、怀旧治疗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社会心理干预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电休克治疗、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体育锻炼等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