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精神障碍,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等的改变且达到一定异常程度后的表现。该异常在程度上有三个特征:
①严重脱离现实或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
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③缺乏症状自知力。中国缺乏患病率统计数据。
以往老年精神病泛指那些由于慢性进行性脑变性、脑萎缩所致的脑器质性痴呆,也称老年痴呆,尤指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谵妄、痴呆综合征、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性神经症、睡眠障碍、疼痛障碍、酒与药物滥用等。
诊断标准
同普通精神病,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注](IC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注](CCMD)以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注](DSM)。
治疗原则
精神障碍的发病机理、精神药物的治疗和药物的毒副作用均与神经介质、受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了解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各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及衰老本身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是治疗的出发点。
合理选药:选用疗效肯定的药物,减少用药种类,避免合用有相同作用或相同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某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组胺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合用时可使抗胆碱能作用增强;抗抑郁药、血管扩张药、抗高血压药和利尿药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避免不适合老年人应用的药物,如某些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剂、巴比妥类镇静剂等。
选择适当的剂量、剂型及用药的最佳时间:如吞咽片剂或胶囊有困难,可选用液体剂型;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获得满意疗效的最佳合适剂量。一般老年人的药物用量为成人量的3/4。老年人的个体差异较大,最好监测血药浓度,按照老人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尽量做到用药剂量个体化。
提高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用药方案尽可能简单明了,药物品种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