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又称志贺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又称志贺菌病。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夏秋季较多。急、慢性患者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细菌通过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蝇传播,尤其是食物及水被污染后可引起暴发流行。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感染机会更多。病后不产生稳定持久的免疫力,且各菌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故容易再次感染。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是唯一不能发酵甘露醇的志贺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厌氧,无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适宜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对阳光直射、加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差。

临床表现

机体感染病原菌后,经过数小时至7天(一般1~3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按病程长短分急性、慢性两期。按病人年龄、机体状况、感染菌群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轻重不一,而分为轻型、普通型及中毒型。

急性菌痢分成2型:
①普通型。起病急,有发热、畏寒及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毒血症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14天。
②轻型。不发热或低热,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大便每日10次以下,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病程3~6天。

中毒型菌痢,此型多见于2~7岁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3型:
①休克型(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血压降低,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②脑型(呼吸衰竭型)。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惊厥,血压升高,反复呕吐等颅压增高表现,可出现呼吸衰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③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混合表现,更严重。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慢性菌痢急性患者有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达2个月以上者。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弗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分如下3型:
①慢性隐匿型。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炎症、溃疡病变。
②慢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③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

诊断

夏秋季发病,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者均应考虑本病。对无典型症状,而有高热等毒血症表现的儿童,更应警惕本病,应及时作肛拭子或用温盐水灌肠取大便检查。如果镜检粪便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即可诊断。粪便细菌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可确诊,并可鉴定菌群及作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对慢性菌痢患者,应作纤维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病变,并采取标本作培养,以助诊断。

治疗

患者应予胃肠道隔离。除一般治疗外,可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作病原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噁唑等,严重患者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中毒型菌痢应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抗休克、冬眠药物和脱水药的应用等。慢性菌痢可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亦可采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