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性疾病。炭疽杆菌,又称炭疽芽孢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人体内有荚膜形成。在体外适宜条件下可形成芽孢,芽孢对热、化学制剂和自然环境具有强大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而炭疽杆菌繁殖体对日光、热和普通消毒剂均敏感。致病力与其产生的毒素有关,可引起水肿、出血、中毒性休克;荚膜抗原对保护细胞不被吞噬细胞吞噬有一定作用。
临床表现
潜伏期1~5天(半天至12天)。根据感染途径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以下各型。
皮肤炭疽
最多见,占炭疽患者的95%以上。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等暴露部位。开始时病菌侵入处出现丘疹或斑疹,次日出现水疱,周围肿胀,第3~4日中心区皮肤呈出血性坏死,周围有成群的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破溃成溃疡,血性分泌物结成黑痂,溃疡或黑痂直径约1~5厘米,水肿区直径可达10~20厘米。局部疼痛不显著,不化脓,稍痒。细菌沿淋巴系统散播,局部淋巴结常肿大、轻压痛。可有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少数患者局部无黑痂形成,但呈现大片水肿(恶性水肿),迅速扩展而形成大块坏死。病变多发生于眼睑、颈、大腿等组织松弛处。伴全身明显毒血症症状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情危重,可因循环衰竭死亡。可因病原菌进入血流引起血流感染,并可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肠炭疽
由于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或饮染菌的水或奶,引起肠出血性浸润病灶,周围肠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潜伏期较短,同时进食可相继发病,症状轻重不一,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或急腹症。急性胃肠炎型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绝大部分患者于数日内可恢复。急腹症型表现频繁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及腹膜刺激征,常并发血流感染而有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并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肺炭疽
多为原发性,由于吸入炭疽杆菌芽孢所致。亦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有寒战、高热、咳嗽、血样痰、胸痛、气促、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常并发血流感染、感染性休克和脑膜炎。病情甚为危重,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炭疽性脑膜炎
多为继发性,原发性偶见。起病急,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常因不能及时治疗而死亡。
诊断
流行地区、职业、接触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典型的皮肤炭疽特点是重要依据,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常作细菌革兰氏染色涂片及细菌培养检出炭疽杆菌可确诊;细菌培养有困难,可检测特异性抗体供诊断参考。
治疗
青霉素G有特效,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和环丙沙星亦有良好效果。皮肤病灶应保持创面清洁,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可敷以无刺激性的抗生素软膏;切忌摸弄及手术切开,以防止感染扩散而发生血流感染。为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症状,在应用青霉素治疗同时,静脉滴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条件可应用抗炭疽血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