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卡菌病

诺卡菌属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侵犯肺、皮肤软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等,导致病变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和脓肿形成。

诺卡尔氏菌以法国兽医E.I.E.诺卡的姓氏命名。1888年诺卡从患牛鼻疽的牛体上首先分离出一种需氧放线菌,称之为鼻疽杆菌,后来该病原体定名为鼻疽诺卡菌。牛鼻疽发生于牛,以肺部病变、多发性皮下脓肿及瘘道形成为特征。1890年首先报告一例由诺卡菌引起的人类疾病。本病可侵犯于任何年龄的健康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2~3倍,但多数发生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或原有某些严重疾病(白血病、淋巴瘤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临床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病情或轻或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多样。约75%初发在肺部,患者可有胸痛、咳嗽,同时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本病虽不多见,但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用抗生素治疗后,一般可获痊愈。

病原学

诺卡菌属广泛分布于土壤中,也可散落在稻草、牧场以及腐烂的杂草中。诺卡菌属为需氧性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具有弱抗酸性。脓肿中可见散在的分枝细菌丝或由菌丝组成的颗粒。诺卡菌属可在培养基上生长成菌落,挑取菌落制成玻璃片染色标本时,菌丝常断裂成杆菌形。过去将诺卡菌属列入真菌,但因本菌无完整的核,细胞壁成分以及对噬菌体、抗生素的反应也不同于真菌,因此现在将诺卡菌属归属细菌,属诺卡菌科诺卡菌属,与放线菌近缘。诺卡菌属包括30多种,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为星形诺卡菌,其余的为巴西诺卡菌、豚鼠诺卡菌及鼻疽诺卡菌。

传播途径

诺卡菌属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导致疾病发生。
①带菌的尘埃吸入呼吸道。
②含菌的土壤或杂草直接污染皮肤伤口。
③胃肠道偶为侵入途径,如本菌感染可发生在阑尾炎穿孔时。
经呼吸道吸入是星形诺卡菌的主要侵入途径,吸入诺卡菌常引起肺的化脓性感染。一般认为,进入呼吸道尤其是鼻咽部的星形诺卡菌,常表现条件致病菌的特征,即通常情况下不致病。人体呼吸道的局部性防御功能降低或原有某些严重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慢性肺部疾病,以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时,肺诺卡菌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无明确的诱因。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对抗诺卡菌感染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诺卡菌属引起的化脓性病变与其他细菌所致者相类似,但包裹脓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甚少,病原体易于从原发病灶内播散出去。

临床表现

发生在肺部的肺诺卡菌病,多表现为肺实质的炎症和脓肿形成,少数情况表现为脓胸,甚至病变穿过胸膜,波及胸壁,形成瘘道。临床上可有咳嗽、咯痰、气短、胸痛等表现。痰量可多可少,可为脓性黏痰或痰中带血。同时患者常有发热、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不同的病变影像,但无特征性。

病原菌可经血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化脓性病变。脑脓肿的发生率为25%~40%,患者有头痛、呕吐、抽搐或意识障碍等表现。脑脓肿破溃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化脓性炎症。其他部位如皮肤、皮下组织、肾脏、肝脏、眼及淋巴结均可波及。诺卡菌可引起足菌肿,发病部位多在足及小腿,偶见于其他部位,发病原因为带病原体的荆刺等刺伤皮肤,临床表现类似真菌或放线菌所致者,但很少侵犯骨骼。脓液中有黄白色小颗粒。

诊断

主要依据痰或脓液的细菌学检验。疑为脑脓肿者可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治疗

磺胺为首选药物。对磺胺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免疫功能正常者,在临床症状好转后需继续用药至少6周,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严重疾病者,则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必要时对脓肿进行切开引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