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儿童,又称小儿麻痹症。轻者仅有低热而无瘫痪,重者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下运动神经元,造成肌肉迟缓性瘫痪,可致后遗症或死亡。病人及带病毒者为传染源,急性期病人的传染性强,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故该病归入肠道传染病。有疫苗可预防本病。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简称脊灰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脊灰病毒呈球形,直径27~30纳米,按其抗原性的差异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三型病毒结构相同,但无交叉免疫。脊灰病毒耐寒不耐热,在外界环境中较稳定,低温冷冻下可存活数年,污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加热60℃30分钟或煮沸即可灭活,紫外线、高锰酸钾、碘酊、过氧化氢、含氯液等各类氧化剂均可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了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持续接种脊灰疫苗,使全球范围内脊灰病例减少了99%以上,>1000万人免于肌肉迟缓性麻痹。2014年全球只有9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病例,其中与中国接壤的有2个,即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粪-口消化道途经传播。粪便中含病毒量多,排毒持续时间长,可污染水、食物、手和玩具等。疾病早期也可由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儿童为易感人群,好发年龄4个月至5岁,占90%以上。病后可获型特异性持久免疫力。可呈流行或散发,夏秋季多见。热带和亚热带无明显季节性。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地方性传播仍在继续。

发病机制

病毒经口进入体内后,首先在扁桃体、颈部淋巴结、小肠淋巴结以及小肠黏膜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大约有1%~2%的感染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该病毒主要侵犯神经元,使之受损害或完全破坏,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最明显。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4日(3~35天),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分四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占感染者90%~95%,无症状,咽部、粪便可分离到病毒,感染2~4周后中和抗体可高于平均水平的4倍。

顿挫型
约占5%,有短时发热、咽部充血、头痛、乏力、恶心、腹泻等。症状持续1~3天自行恢复。

无麻痹型
约占1%,出现顿挫型症状外,症状稍重,体温高、头痛、烦躁、肌痛。克-布氏征阳性,深、浅反射活跃→减弱,脑脊液(CSF)细胞数稍高。发热持续3~5日内热退,能完全恢复,不发生麻痹。

麻痹型
占1%~2%,在无麻痹型临床基础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等中枢,出现麻痹,此型按其病程又分五期。

前驱期
发热1~4天,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儿童伴上呼吸道及胃肠症状为主。

麻痹前期
经1~6天热退后再度升高或持续下降时出现脑膜刺激征、颈背强直、全身或四肢肌痛、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样改变。此期持续2~3天。

麻痹期
典型者在第2次发热1~2天高峰时或开始下降时(称双峰热)发生麻痹,逐渐加重,至热退尽麻痹不再进展。麻痹期按主要病变部位分四型:
①脊髓型:最为多见,以下运动神经元呈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单肢尤以下肢多见,近端大肌群轻,远端大肌群为重。麻痹肌群分布不对称,无感觉障碍,麻痹后腱反射消失。
②延髓型(脑干型):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因危及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颅神经而病情危重。
③脑炎型:主要见于婴幼儿,常呈高热、谵妄、惊厥、嗜睡、昏迷、神志不清、肌张力增强。
④混合型:兼存上述各型混合,常见脊髓型与脑干型的混合。

恢复期
麻痹后1~2周麻痹肢体逐渐恢复,从远端麻痹肌开始,腱反射也逐渐复常,轻者1~3个月即可恢复,重者需12~18个月。

后遗期
指起病满2年,受损肌群因神经损伤而不能恢复,持久麻痹,肌肉挛缩,导致骨骼发育受阻,肢体畸形,如足内翻、外翻及下垂等,脊柱弯曲、跛行等。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后,出现由疫苗株引起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经证实因所服疫苗病毒VP1区的核苷酸发生碱基突变,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和出现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感染。易感个体尤其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以发生,也可发生在其周围免疫力差、未接种过脊灰疫苗的易感接触者。

诊断

瘫痪出现前不易诊断。若为未接种过脊灰疫苗的易感者,有该病流行史、接触病人史,并表现上述前期症状,应疑及该病而予以隔离观察,一旦出现弛缓性瘫痪,可基本确立临床诊断。当血、脑脊液脊灰抗体阳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经咽部、血液、脑脊液或粪便中分离到脊灰病毒才可确定诊断。

治疗

本病至今仍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强调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护。前驱期及瘫痪前期对症支持治疗如镇静剂、解热止痛剂,避免肌肉注射、手术等刺激及损伤,以减少瘫痪的发生。保证足够的液体量及电解质,给予营养丰富适于消化的饮食。瘫痪期适当选用营养神经类药物,但疗效不确切。出现呼吸肌受累,给予吸氧,必要时采取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采用针刺、推拿、按摩、理疗、功能锻炼等措施。

预防

预防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疫苗接种是全世界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目前脊灰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和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现在中国推广的免疫接种程序是2剂1型和3型二价OPV加2剂IPV,在婴儿生后2、3、4月龄及4岁时各接种一次。凡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肛旁脓肿的患儿,均应禁服OPV,也需避免与2月内服用过OPV者接触(见脊髓灰质炎疫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