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部分患者为急性肝炎表现,部分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潜伏期长,潜伏期在45~160天,平均120天,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平均持续5~7天。

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一般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等。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2周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肝功能明显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1.5,且排除其他原因。

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起病2周~26周内出现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总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1.5。

慢性重型肝炎: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出现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即为慢性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早期肝硬化须依靠病理诊断(肝组织同时具备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超声和CT检查等。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患者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即HBsAg阳性、但是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半年内检查无变化者。

诊断

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的DNA检测,可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成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可能性不到5%。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病毒治疗
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应尽可能地行抗病毒治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