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
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更多病原学介绍见病原生物学)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临床表现
超过70%的成人甲肝患者有典型症状。首发症状为突发的恶心、呕吐、厌食、发热、不适和腹痛。小便色深(胆红素尿)在数日至一周内出现;也可能观察到大便颜色变浅(缺乏胆红素的颜色)。之后出现黄疸和瘙痒,发生率为40%~70%。黄疸出现时,早期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会减轻,而黄疸常在两周内达到高峰。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常>1000U/dL)、血清胆红素升高(通常≤10mg/dL)以及碱性磷酸酶升高(高达400U/L),部分炎症标记物水平升高。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指出现严重的急性肝损伤并伴随脑病和凝血功能受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最常见于50岁以上个体以及合并乙肝或丙肝等其他肝病的患者。
感染者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并保持到黄疸出现后约一周。甲型肝炎病毒在肝脏中复制,并在临床发病前2~3周至临床发病后1周期间大量从粪便中排出。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有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确诊甲型肝炎应根据甲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在患者突然出现如下情况时应当考虑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前驱症状(恶心、厌食、发热、不适或腹痛)、黄疸以及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当患者存在甲型肝炎传播的已知危险因素时更应注意。发现血清中有抗甲肝病毒的IgM抗体时,可以确诊该病。
诊断甲肝感染通常不需要行影像学检查。可实施超声检查排除其他诊断(如胆道梗阻);但通常不需要胆道造影或肝活检。
治疗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研究显示,85%的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到6月时几乎所有患者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