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病毒感染

由一组沙粒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引起人类疾患的沙粒病毒感染主要有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拉沙热、阿根廷出血热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等。前两者多呈亚临床型和轻型,后两者多表现为典型病例。

流行学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家鼠固有的病,人类发病者不多,主要分布在欧美和亚洲。其中匈牙利最多。中国曾发现少数病例。

病原体

沙粒病毒科病毒,形似沙粒而得名。只有一个属,即沙粒病毒属,已发现13种,其中对人类致病的有4种。沙粒病毒由包膜和分节段的单链RNA组成。易被热(56℃)、紫外线、酸、碱、脂溶剂等灭活。可以用细胞培养(猴肾和地鼠肾)分离病毒。每种病毒有其单独的自然宿主。鼠受感染后,长期携带病毒和排出病毒,可以污染水源和食物或形成气溶胶飘浮于空气中而传播给人。拉沙热病毒还存在于鼠类的唾液中,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临床表现

各种疾病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潜伏期6~13日。轻型表现类似感冒,除一般症状外,尚有鼻炎和支气管炎。典型病例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多为自限性,预后良好,病死率极低(见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玻利维亚出血热和阿根廷出血热:症状相似,潜伏期7~14日。发病缓慢,开始有发热、寒战、乏力、头晕、头痛、眼后部痛、畏光、肌痛。伴以食欲减退、胃部不适、便秘或轻度腹泻及嗜睡。面部及躯干潮红、结膜充血。一般8~10日后退热,病情好转,逐渐痊愈。少数病例在发病数日后逐渐加重,持续发热,出现脱水、少尿、低血压、相对缓脉。严重者有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衄、呕血、便血、尿血)、休克、肾功能不全、少尿、蛋白尿,甚至无尿和尿毒症,神经系统症状有舌颤、肢体颤抖、反射降低、抽搐、昏迷。患者可在48~72小时内死于尿毒症或昏迷。常合并肺水肿。

拉沙热。潜伏期10~14日。早期症状并不特异,缓慢发热、乏力和肌痛,以后逐渐出现咽痛、头痛、胸痛、腹痛、腹泻、咳嗽,有些患者的腭及咽壁有红疹和白色分泌物。多数病例在第2~4周热退,逐渐恢复。少数患者的病情转重,持续高热,有中毒症状、焦虑不安、呕吐及出血倾向。少数患者发生惊厥和昏迷。体检有皮肤、咽及结膜充血,轻度颜面浮肿,淋巴结肿大,相对缓脉、血压低、肺部啰音及腹部压疼。心电图显示ST段和T波异常。有蛋白尿、血清转氨酶增高。患者可在第2周或第3周时死亡。

诊断

依赖血清学检查,急性期检查血液、咽嗽液、尿液中的病毒或病毒抗原,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反向被动血凝法检测。应用补体结合法、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抑制法和中和法检测血中抗体。在病的早期检测血中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亦可用绿猴肾细胞培养分离此病毒。阿根廷出血热和玻利维亚出血热应与其他病原引起的出血热鉴别。拉沙热应与其他发热的传染病如疟疾、流感、无黄疸型肝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鉴别。

治疗和预防

抗病毒药三氮唑核苷(利巴韦林)治疗各种病毒性出血热,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症治疗。预防措施主要是灭鼠,拉沙热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的自然宿主是家鼠,消灭家鼠比较容易。但是阿根廷出血热的自然宿主是野鼠,不易消灭。拉沙热与阿根廷出血热疫苗已广泛应用,玻利维亚出血热疫苗正积极研究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