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以出血为主要特征的营养缺乏病。又称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除了引起坏血病外,还与炎症、动脉硬化、肿瘤等多种疾病有关。
病因
引起维生素C缺乏病的主要原因有:
①摄入不足。膳食组成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或在食物烹调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导致维生素C破坏。乳母膳食长期缺乏维生素C,以牛乳或单纯谷类食物长期人工喂养婴儿,而未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
②吸收障碍。多见于慢性消化功能紊乱,长期腹泻等患者。
③需要量增加。见于儿童生长期,妊娠及哺乳期、高温环境作业,急性或慢性疾病如腹泻、痢疾、肺炎、结核等。药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有一定的影响,如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降钙素、阿司匹林等可影响机体维生素C的代谢,从而导致维生素C缺乏。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
起病缓慢,一般历经4~7个月。患者多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衰弱、肌肉关节等疼痛。成年患者除上述症状外,早期有牙龈松肿,间或有感染发炎。婴儿常有激动、软弱、倦怠、食欲减退、四肢动痛、肋软骨接头处扩大等症状。四肢长骨端肿胀以及有出血倾向等。毛囊周围充血,以成年人较多。
◎出血
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出现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血斑点。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围及牙龈等处,进一步发展可有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等处,可见血肿或瘀斑。小儿皮肤瘀点和瘀斑多见于骨骼病变的附近,膝部和踝部最多见。内脏、黏膜也有出血,如鼻衄、血尿、便血及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偶有心包、胸腔、腹腔、腹膜后及颅内出血。小儿常见下肢肿胀、疼痛,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即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呈假性瘫痪状,此因骨膜下出血所致。
◎牙龈炎
牙龈可见出血、红肿。婴儿患者,常见牙龈上发生小血袋。成年患者常伴有慢性牙龈损害,可见牙龈萎缩、牙龈浮露,最后可使牙齿松动、脱落。
◎骨质疏松
儿童长骨端呈杆状畸形,关节活动疼痛,患儿常使膝关节保持屈曲位。肋骨及肋软骨交界处明显突出呈串珠状,其角度比佝偻病串珠稍尖,在凸起的内侧可扪及凹陷。
诊断
主要依据膳食史、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必需时进行治疗试验。实验室检查项目如下。
①血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可测定血浆和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维生素C缺乏时,血浆维生素C含量<2毫克/升。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2微克/108白细胞。
②尿维生素C含量测定:可测定全日尿维生素C含量和进行4小时负荷试验。全日尿收集不便,故多主张进行4小时负荷试验。方法为口服500毫克维生素C,测定4小时尿中总维生素C含量,维生素C缺乏时,<5毫克。
③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常用正压法,即按一般量血压方法,使汞柱升高至6.7千帕(50毫米汞柱)时或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中值,维持此压力约15分钟,然后在上臂前侧面画一个60毫米直径的圆圈,记录圈内出血点数。圈内出血点<5个为正常,>8个则认为是血管脆性增加。
④X线检查:可见长骨骨骺端先期钙化带变密与增厚,普遍出现骨质稀疏。骨骺中的骨化中心与腕踝部中的小骨周围呈细环,中间呈毛玻璃状,骨小梁结构消失,如同显微镜下所见的红细胞形状。此外,长骨骨骺区骨膜下的出血可使松弛的骨皮质与骨膜分离。
鉴别诊断
本病引起的牙龈出血与炎症须与牙石刺激、尿毒症、糖尿病等全身疾患引起的牙龈炎与出血相鉴别;本病引起的“肋串珠”征,需与佝偻病串珠鉴别;坏血病引起的瘀点,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瘀点鉴别。幼儿下肢肿胀及假性瘫痪应与骨髓炎、关节炎、脊髓灰质炎、先天性梅毒、骨软骨炎等区别。
治疗
轻症患者,每日每人口服200~300毫克维生素C,重症300~500毫克,感染时剂量应增加。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者,可静脉注射。此外,需对症处理,如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止痛。有严重贫血者,可给予输血,服用铁剂。
预防
①合理调配膳食:选择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鲜蔬菜与水果。很多野菜、野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苜蓿、马齿苋、马兰头、枸杞子、刺梨、酸枣、金樱子等,在新鲜蔬菜与水果供应困难的条件下可以选用。
②改善烹调方法: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对碱和热不稳定,遇亚铁离子(Fe2+)、铜离子(Cu2+)易破坏,因此蔬菜烹调加工时应注意先洗后切,切好即炒,要急火快炒,开汤下菜等。
③维生素制剂:上述方法利用有困难时,还可利用维生素C制剂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