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皮质中由一个卵母细胞和包绕在其周围的许多小型细胞所组成的泡状结构。是卵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期。新生儿两侧卵巢约有100万~200万个卵泡,到青春期只剩下约30万~40万个卵泡。生育期大约只有400~500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并经排卵过程排出,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这个退化过程称卵泡闭索。根据卵泡发育的形态学特征,可将其生长过程分为始基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窦前卵泡(preantral follicle)、窦卵泡(antral follicle)及排卵前卵泡(preovulatory follicle)四个发育阶段。
始基卵泡
又称原始卵泡,由处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被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环绕组成,是女性的基本生殖单位。
窦前卵泡
始基卵泡的梭形前颗粒细胞分化为单层立方形细胞后成为初级卵泡(primary follicle),在此阶段透明带(zona pellucida)形成。初级卵泡的颗粒细胞进一步增殖达6~8层,卵泡增大,形成次级卵泡(secondary follicle)。此时颗粒细胞内出现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受体,且卵泡基底膜附近的梭形细胞形成两层卵泡膜,即卵泡内膜(theca interna)与卵泡外膜(theca externa),卵泡内膜细胞出现促黄体生成素受体,具备合成甾体激素的能力。
窦卵泡
在雌激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协同作用下,颗粒细胞间积聚的卵泡液增加,最后融合成卵泡腔,直径达500微米。在窦卵泡的发育后期,在FSH的作用下,有一组窦卵泡进入了“生长发育轨道”,称为募集(recruitment)。在月经周期的第7日,有一个窦卵泡优先发育成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其余的逐渐退化闭锁,称为选择(selection)。
排卵前卵泡
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亦称格拉夫卵泡。直径可达18~23毫米,卵泡向卵巢表面突出,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卵泡外膜、卵泡内膜、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透明带。
妊娠36周的胎儿至绝经期女性的窦前卵泡和小窦卵泡颗粒细胞分泌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其血清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和外源性性激素的影响,而与窦卵泡数量和生殖年龄密切相关。出生时血清中可检测到少量,青春期达高峰,随着年龄增长下降,至绝经期几乎检测不到。因此AMH是预测卵巢储备和生殖潜能最可靠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