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妇科疾病。曾被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其病因、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现已废用。多发生在30~50岁经产妇,但也可见于年轻未生育的女性。约15%的患者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因

病因不明。多认为系子宫内膜基底层直接向肌层扩展所致,与多次宫腔操作、多次妊娠及分娩、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等造成的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损伤密切相关;从解剖结构上来看,因为子宫缺乏黏膜下层,子宫内膜直接与肌层接触,易于侵入子宫肌层;另外,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刺激,也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向肌层生长。

病理

异位的子宫内膜于肌层内多呈弥漫性生长,多累及子宫后壁。肌纤维弥漫性反应性增生,子宫多均匀增大,呈球形,质硬。剖面见子宫肌壁明显增厚,弹性差,无旋涡状结构,于增厚的肌层内有时可看到微囊腔,腔内可有少量暗褐色液体。若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似肌瘤,称腺肌瘤,但与周围肌层界限不清。显微镜下的特征性改变是肌层内见到岛状分布的异位内膜腺体及间质,异位腺体常呈增生期改变。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过多可造成继发贫血。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经期结束时痛经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效果渐差,有时需要止痛针剂。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常均匀增大呈球形,子宫腺肌瘤可表现为质硬的结节,有压痛。子宫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

超声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回声不均;腺肌瘤时可见子宫呈不均匀增大,局部隆起,病灶内呈不均质高回声。

根据典型症状、体征及超声检查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其他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等可酌情选择,确诊需依赖手术后病理学检查。

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无根治性药物。若患者年轻、症状不重,可观察和对症治疗,也可试用达那唑、孕三烯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等治疗。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瘤的患者,可行病灶切除术;子宫腔深度小于10厘米者可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且无保留生育功能要求者可作子宫切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