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蚓部

小脑中间的狭窄部。小脑蚓两侧的隆起为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蚓的上面略高出小脑半球之上;下面凹陷于两半球之间,从前向后依次为小结、蚓垂、蚓锥体和蚓结节。小结向两侧借绒球脚与位于小脑半球前缘的绒球相连。

蚓部的发育

胚胎于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即脑泡,由前向后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至第5周时,菱脑泡演变为头侧的后脑和尾侧的末脑。小脑即起源于后脑翼板背侧部的菱唇。左、右菱唇在中线融合,形成小脑板,此即为小脑的始基。至胚胎第12周时,小脑板的中部变细,形成小脑蚓。

蚓部的分叶

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许多狭窄的小脑叶片。其中小脑上面前、中1/3交界处有一略呈V字形的深沟,称为原裂;小脑下面绒球和小结的后方有一深沟,称为后外侧裂;小脑半球后缘为水平裂。根据原裂和后外侧裂以及小脑的发生,可将小脑分成三个叶: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小脑蚓属于前叶。前叶和后叶又合称小脑体。小脑体由内向外可分为三个纵区,即蚓部、半球中间部和半球外侧部。

蚓部的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构成原小脑,其纤维联系及功能与前庭密切相关。又称前庭小脑。小脑体蚓部和中间部在进化上出现较晚,共同组成旧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又称脊髓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在进化中出现最晚,构成新小脑,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又称大脑小脑。

蚓部的功能

蚓部属于脊髓小脑(旧小脑),可以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动,如视觉、听觉、前庭的感觉信息以及大脑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信息,其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中继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以及红核脊髓束来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调节躯干和肢体肌肉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另外,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对躯体活动发挥同侧协调作用,并有躯体各部位的代表区,其中蚓部为躯干代表区。另有相关研究表明,蚓部有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

蚓部损伤的表现

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小脑占位性病变压迫脑干可发生阵发性强制性惊厥,或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表现为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称小脑发作。当小脑蚓部损害时,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表现为躯干平衡障碍,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呈醉酒步态。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这与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不同。但肢体共济失调及眼震很轻或不明显,肌张力常正常,可存在言语障碍,但多不明显。多见于小脑蚓部肿瘤,以儿童小脑蚓部的髓母细胞瘤为多见。小脑慢性弥漫性变性时,蚓部和小脑半球虽同样受损,但临床上多只表现躯干性和言语的共济失调,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此由于新小脑的代偿作用所致。急性病变则缺少这种代偿作用,故可出现明显的四肢共济失调。另有小脑蚓部不发育,有发作性呼吸过快、眼活动异常、共济失调和智能发育不全的表现,尸检和气脑造影示小脑蚓部部分或完全缺如,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少见。又称朱伯特综合征(Joubert syndrome; JS)。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