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半球

小脑蚓部两侧膨大形如半球的部分。

小脑半球的前缘可见一对特殊结构,呈球状位于小脑中脚的下方,称为绒球。其向内侧借绒球脚与小脑蚓的小结相接,绒球、绒球脚和小结一起称为绒球小结叶。近枕骨大孔外上方,蚓垂两侧的小脑半球较膨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半球的发育

胚胎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即脑泡,由前向后分别为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至第5周时,菱脑泡演变为头侧的后脑和尾侧的末脑。小脑起源于后脑翼板背侧部的菱唇。左、右菱唇在中线融合,形成小脑板,即小脑的始基。胚胎第12周时,小脑板的两外侧部膨大,形成小脑半球;板的中部变细,形成小脑蚓。之后,由一条横裂从小脑半球分出绒球。

小脑的分叶

小脑半球表面有许多横向平行的浅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叶片称小脑叶片。小脑半球借两条深沟分为3叶:小脑半球上面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深沟称为原裂。原裂以前的小脑半球和小脑蚓称为前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称为后叶。在小脑下面,后外侧裂为小脑后叶和绒球小结叶的分界。

小脑的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称原小脑,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又称前庭小脑。小脑蚓、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的后部共同组成旧小脑,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顶核、球状核、栓状核中继传出。又称脊髓小脑。小脑后叶的前部称为新小脑,接受大脑皮质经脑桥核中继后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齿状核中继传出,与大脑皮质发育有关。又称大脑小脑。

小脑中央核

小脑的白质中心有4对核,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顶核最古老,位于第四脑室顶上方小脑蚓的白质内,属于原小脑;球状核、栓状核合称为中间核,属于旧小脑;齿状核最大,位于小脑半球的白质内,呈褶皱的袋状,袋口朝向前内侧,属于新小脑。

小脑半球的功能

前庭小脑(原小脑)可以调节躯干肌的收缩活动,对躯体的平衡维持起重要作用,还可以影响眼球的运动,并协调头部运动时眼球的凝视。脊髓小脑(旧小脑)可以接受视觉、听觉和前庭的感觉信息以及大脑皮质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信息,调节躯干和肢体肌肉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大脑小脑(新小脑)通过小脑-大脑反馈,影响大脑对肢体精细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范围。

小脑的纤维联系

1.前庭小脑

主要接受来自同侧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至绒球小结叶皮质,向小脑传递头部位置变化和头部相对于重力作用方向的信息。传出纤维由绒球小结叶皮质直接发出,经小脑下脚至同侧前庭神经核,再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影响脊髓前角内侧群运动神经元和支配眼外肌脑神经核的兴奋性。

2.脊髓小脑

传入纤维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的纤维,经小脑上下脚到达小脑前叶和后叶后部皮质,获取运动过程中身体内外各种变化的信息。传出纤维经顶核和中间核接替后离开小脑。由蚓部发出纤维至顶核,接替后经小脑下脚投射到同侧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通过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支配同侧前角内侧部运动神经元。小脑前叶发出的纤维经中间核接替后,经小脑上脚交叉至对侧,一部分纤维止于对侧红核,另一部分止于对侧丘脑腹外侧核,后者经接替后投射到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再分别经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束,止于同侧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

3.大脑小脑

接受来自对侧脑桥核的传入纤维,经小脑中脚至小脑新皮质。传出纤维经齿状核接替后,经小脑上脚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再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皮质脊髓束,经锥体交叉到同侧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

小脑半球损伤的表现

小脑半球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协调肌张力、维持身体姿势、协调随意运动,而不是随意运动的发动执行,所以小脑半球损伤不会瘫痪,也不会有感觉障碍。小脑半球损伤常累及新小脑,也可累及旧小脑。患者肢体共济失调,运动时肌肉收缩与舒张之间不协调,不能准确地用手指点鼻,即指鼻试验笨拙;辨别距离能力下降,两前臂不能快速做交替运动,即轮替试验笨拙;肢体运动不协调,表现为非随意有节奏的摆动,当接近目标时,摆动增大,即意向性震颤;此外患者还可出现言语障碍、肌张力低下或眼球震颤。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当颅脑外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