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的解剖

上运动神经元其胞体主要是位于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其轴突构成锥体束,即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这些下行纤维经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又称锥体系统。皮质脊髓束行经中脑大脑脚中3/5、脑桥基底部,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脊髓前角;仅有少数纤维始终不交叉,直接下行,陆续止于同侧前角。皮质脑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痉挛性瘫痪的共同表现

①肌力减弱:受单侧上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手、指、面部等受累较重,肢体近端因部分双侧支配而受累轻,眼、下颌、咽喉、颈、胸、腹因双侧支配常不受累。
②肌张力增高:常呈折刀样,当患肢被外力牵拉伸展时,开始出现抵抗,当牵拉持续到一定程度时,抵抗突然消失,患肢被迅速牵拉伸展。因肌张力增高,患者常呈现特殊姿势,如上肢屈曲旋前,下肢伸直内收。
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出现反射扩散,甚至出现阵挛。
④出现病理反射。
⑤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⑥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
⑦在急性严重病变时,由于断联休克作用,瘫痪开始是弛缓的,无病理反射,但休克期过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

不同部位损害时痉挛性瘫痪的特点

①大脑皮质运动区:在大脑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支配身体各部位运动的代表区有一定的排列顺序。这种排列顺序酷似“倒置人”形状,即中央前回下部支配对侧口、面、上肢的运动;中央前回上部支配对侧足、小腿、股部的运动。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单个肢体的痉挛性瘫痪。
②内囊:由于感觉、运动、视觉传导束在此集中,因此受损后常导致一侧锥体束的完全破坏,出现对侧面、舌及肢体的痉挛性瘫痪,常伴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性偏盲。
③脑干病变: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④脊髓: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瘫痪,如截瘫、四肢瘫,常伴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并二便障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