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局部脑、脊髓以及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影像学无急性梗死责任病灶。

凡神经影像学显示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传统的TIA定义,只要求临床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而无论是否存在责任病灶。对于传统TIA患者,如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超过1小时,大部分神经影像学检查均可发现对应的脑部梗死小病灶。因此,传统的TIA许多病例实质上是小卒中。

病因及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的急剧波动导致原来靠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的一过性缺血。血流动力型TIA的临床症状比较刻板,发作频率通常密集,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0分钟。
②微栓塞,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胆固醇结晶、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形成的微栓塞,阻塞了脑部动脉,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当栓子破碎移向远端或自发溶解时,血流恢复,症状缓解。微栓塞型TIA的临床症状多变,发作频率通常稀疏,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如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提示微栓子较大,可能来源于心脏。
③脑血管痉挛,由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有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使该处产生血流旋涡,为维持脑血流量,当血流旋涡也加速时,对该区动脉壁引起机械性刺激,导致动脉局部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血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突然,局部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如一过性黑矇,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麻木),可有头晕、共济失调,罕有意识丧失。历时短暂,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由于微栓塞导致的脑缺血范围很小,一般神经功能缺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比较有限。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辅助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 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弥散加权MR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可在发病早期显示一过性缺血灶,缺血灶多呈小片状,一般体积1~2毫升。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有时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可探查颅内动脉是否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况评估和微栓子监测。视觉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见异常。脑电图波幅可下降。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也是必需的,神经心理检查可能发现轻微的脑功能损害。

诊断

大多数TIA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消失,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局灶性脑功能损害症状,符合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表现,并在短时间内症状完全恢复(多不超过1小时),应高度怀疑TIA。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有助于TIA的诊断。

治疗

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减少卒中的发生。临床医师还应提前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一旦TIA转化为脑梗死,不要因等待凝血功能等结果而延误溶栓治疗。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常用的TIA危险分层工具为ABCD2评分,见表1。症状发作在72小时内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建议入院治疗:
①ABCD2评分>3分。
②ABCD2评分0~2分,但门诊不能在2天内完成TIA系统检查。
③ABCD2评分0~2分,并有其他证据提示症状由局部缺血造成,如DWI已显示对应小片状缺血灶。

TIA的ABCD2评分
TIA的临床特征 得分
年龄(A) >60岁 1
血压(B) 单侧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1
临床症状(C) 单侧无力 2
不伴无力的言语障碍 1
症状持续时间(D) >60分钟 2
10~59分钟 1
糖尿病(D) 1

药物治疗
①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前21天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降低卒中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在缺血性卒中发生90天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风险抵消其收益。因此推荐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小时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天(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毫克),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毫克/天),总疗程为90天,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②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不作为TIA的常规治疗,对于心源性栓塞性的TIA患者可采用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一般短期使用肝素后改为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2~3,用量根据结果调整。卒中高度风险的TIA患者应选用半衰期较短和较易中和抗凝强度的肝素;一旦TIA转变为脑梗死,可迅速纠正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使之符合溶栓治疗的入选标准。频繁发作的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病例也可考虑抗凝治疗。对人工心脏瓣膜置换等卒中高度风险的TIA患者还可考虑口服抗凝药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治疗。使用抗凝剂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③扩容治疗:纠正低灌注,适用于血流动力学型。
④溶栓治疗:对于新近发生的符合传统TIA定义的患者,虽然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明确的脑梗死责任病灶,但不作为溶栓治疗的禁忌。在临床症状再次发作时,若临床已明确诊断为脑梗死,不应等待,应按照卒中指南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⑤其他:对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TIA患者,可选用降纤酶治疗。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对TIA患者也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外科治疗
颈部大血管硬化斑块引起明显狭窄或闭塞者,可考虑选用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内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等。

预后

TIA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发病7天内的卒中风险为4%~10%,90天卒中风险为10%~20%。发作间隔时间缩短、发作持续时间长、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进展性TIA是即将发展为脑梗死的强烈预警信号。TIA患者不仅易发生脑梗死,也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90天内TIA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25%。最终部分TIA发展为脑梗死,部分继续发作,部分可自行缓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