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的一类心肌缺血表现。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患者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多数被证实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是一个偶发事件,它贯穿发生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整个病程,是一种较心绞痛更为常见的心肌缺血状态。本病有三种临床类型:完全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患者伴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此类患者临床最多见。心肌缺血而无症状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生理情况下,血浆或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内啡呔)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痛阈的改变。
②心肌缺血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
③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梗死后感觉传入径路中断所引起的损伤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等,均可导致痛阈的改变。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肌纤维化出现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

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而无其他原因解释,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立诊断。无创性的冠状动脉CT造影也有诊断参考价值。

完全无症状的患者预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相关,而与有无症状无关。总缺血负荷(total ischemic burden)即有症状与无症状缺血之和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指标。

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和采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措施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可减少或消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药物治疗后仍持续有心肌缺血发作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病变的严重程度,并考虑进行血运重建手术治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