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

原因未明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所致的炎症性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抗原驱动、免疫触发的疾病,是相关抗原、免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抗原蛋白(主要来源于食物)触发T淋巴细胞介导的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13等),强烈诱导产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从而趋化大量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进入胃肠道壁,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消化道节段和深度。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不同节段,最常受累部位是胃和小肠。根据受累深度分为黏膜病变、肌层病变和浆膜下病变为主3型。黏膜病变为主型最常见,其表现类似其他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病变累及范围广者可有低蛋白血症和消化道出血表现。肌层病变为主型者胃肠道管壁增厚、僵硬,表现为消化道梗阻症状。浆膜下病变为主型者主要表现为腹水。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黏膜病变者可见黏膜充血、糜烂、表浅溃疡、结节或息肉样隆起;肌层病变者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管壁增厚和僵硬。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多数患者可有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
①有胃肠道症状。
②胃肠道一个或多个部位活检证实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高倍视野)。
③胃肠道外器官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④排除寄生虫感染。

治疗

怀疑食物过敏引起者,应排除过敏食物,重点排除大豆、小麦、蛋、牛奶、花生、坚果类和鱼及贝壳类食物。也可采用要素饮食。饮食治疗无效者,或短期症状显著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他抗过敏药物如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白三烯受体阻断剂孟鲁斯特(Montelukast) 、抗组胺药物(酮替芬)等也可酌情使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