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种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严重的血栓性血小板微血管病。简称TTP。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微血管损伤部位,会聚集较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大分子多聚体。

vWF裂解酶ADAMTS13缺乏或活性减低,ADAMTS13具有裂解超大vWF多聚体的功能,不能降解超大分子量的vWF,造成vWF调节失控,从而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导致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形成。

病因和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TTP和获得性TTP。
①遗传性TTP是由ADAMTS13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该酶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常在感染、应激或妊娠等诱发因素下发病。
②获得性TTP可根据诱发因素是否明确,分为原发性TTP和继发性TTP。原发性TTP患者可以检测到抗ADAMTS13自身抗体的存在。继发性TTP可继发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骨髓移植和妊娠等多种情况。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
①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表现为皮肤的瘀点、瘀斑或紫癜及鼻出血、视网膜出血、血尿和胃肠道出血,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为轻中度贫血,可伴黄疸。
③神经系统的症状以发作性、多变性为特点,主要包括头痛、意识紊乱、精神改变、局部感觉或运动障碍、视力障碍甚至昏迷等。
④肾脏损害。以蛋白尿最为常见,其他如血尿、管型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等,严重病例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⑤发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大小、形状各异的红细胞碎片(>1%),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增高。

溶血相关指标检查: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阴性。

其他生化检查:血尿素氮及肌酐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当心肌缺血受损时,可出现肌钙蛋白T水平升高。

凝血检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多正常,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浆ADAMTS13活性及ADAMTS13抑制物检查:遗传性TTP患者ADAMTS13活性明显降低,不到5%;继发性TTP患者ADAMTSl3抑制物检测阳性且活性明显降低。

诊断要点

TTP的诊断需具备以下各点:
①临床表现。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三联征”,或具备“五联征”(加上发热和肾损害)。
②患者有贫血、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外周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明显增多;溶血相关的检查如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高、间接胆红素、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凝血相关指标检查基本正常。
③部分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显著降低或抑制物阳性。
④排除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HELLP综合征、伊文斯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及子痫等疾病。

治疗

本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

血浆置换:为首选治疗,常用新鲜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每次2000毫升或40~60毫升/千克,每日l~2次,在症状缓解、血小板及乳酸脱氢酶恢复正常后,可逐渐延长置换间隔。

血浆输注:在无条件行血浆置换或遗传性TTP患者,应尽快进行血浆输注,推荐剂量为(20~40)毫升/千克/·日。

糖皮质激素:通常与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联合应用,常用药物有甲泼尼龙(200毫克/日)或地塞米松(10~15毫克/日),连用3~5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1毫克/千克·日),病情缓解后逐渐减停。

免疫抑制剂:
①抗CD20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复发和难治性特发性TTP患者,推荐剂量为每周375毫克/米2,连用4周。
②其他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环胞菌A、环磷酰胺等可用于伴抑制物的特发性TTP患者。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常用量0.4~1克/千克·日×5日或1.0克/千克·日×2日,适用于血浆置换无效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抗血小板药物:常用药物有潘生丁和(或)阿司匹林,多用于病情控制后,可减少复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