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紫癜

突然出现,迅速进展的对称性皮肤紫癜。简称PF。又称坏疽性紫癜。伴有严重的急性血管炎、广泛梗塞及组织坏死,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酷似施瓦茨曼反应,极少见但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多见于小儿,成人也可发病。

病理及分类

肉眼可见皮肤广泛青紫色疲斑,为边界清楚水肿性红斑、大疱、大片暗红色、紫红色,双侧对称的坏疽皮损。皮肤及皮下组织乃至骨骼肌可有大面积的出血性坏死。

镜下见坏死区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周围有出血及炎性浸润,血管呈急性血管炎乃至坏死性血管炎改变。中小动脉或静脉以及微血管均被血栓阻塞,微血管内尚可见由纤维蛋白构成的透明血栓。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多被认为与急性感染、自身免疫、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抗凝血因子蛋白C基因突变导致其活性下降,使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概率增加,与严重感染合并暴发性紫癜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PF临床上早期常表现为非特异性感染症状,如发热、轻度腹泻,突然出现且迅速融合的皮肤瘀点等。皮疹初起时可类似过敏性紫癜,但进展迅猛,有融合倾向,由于动脉阻塞而疼痛难忍,可致指(趾)甚至远端大范围肢体发黑,发展为坏疽。进而出现肾功能受损,如少尿,血肌酐、BUN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降低,皮肤对称性坏死性紫癜和/或淤斑、对称性肢端坏死,多器官序贯性功能衰竭。

治疗

抗感染治疗:PF的主要病因为细菌感染,常见的由肺炎球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等。即使在没有病原学证据前,也可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早期治疗。早期有效使用抗生素可以使PF总体病死率从70%降至4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并发PF,对于病毒感染患儿,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疾病康复。

激素治疗:早期静脉激素冲击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疗效。首选甲基泼尼松龙,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激素治疗。

抗凝治疗:此病患儿血液系统往往呈现高凝状态,极似血管内弥散性凝血(DIC),早期应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亦可每日补充抗凝血酶Ⅲ及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活性因子(rt-PA)。

外源性抗凝血因子蛋白C治疗:蛋白C基因突变,导致血浆蛋白C缺陷或其活性下降,易于发生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与严重感染合并PF密切相关,因此补充外源性蛋白C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对症治疗:少尿患儿可适当给予利尿剂,血压偏高患儿可小剂量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颅压较高患儿可小剂量使用甘露醇。

支持治疗:可给予丙种球蛋白调节机体免疫力,也可给予小剂量血浆或全血。

外科治疗:对于皮损较深甚至发生坏疽而影响功能患儿,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尽最大限度恢复患儿肢体功能,减少残疾发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