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解除喉阻塞和下呼吸道分泌物滞留引起的呼吸衰竭等症状的急救手术。最初仅用于解除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已有很大的扩展。对于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引起的呼吸衰竭(如颅脑外伤、胸腹外伤及脊髓灰质炎等),气管切开术为重要的辅助性治疗手段。可经气管套管将下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从而改善肺内气体交换。
应用解剖
颈段气管位于颈部正中,上接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平面。其下端达胸部,相当于第四胸椎下缘。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之间,有7~8个气管环(气管全长有16~20个气管环)。颈段气管的位置较浅。头后仰时,气管自胸腔提向颈部,使颈段气管变长,位置亦较浅。头前屈时,气管缩入胸腔,颈段气管变短,位置亦变深。
颈部气管之前覆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蜂窝组织及气管前筋膜。浅筋膜层中常有较粗静脉,连接两侧颈前静脉。深筋膜下有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覆于气管之两侧,至气管之正中部,两侧肌缘相接,形成一白色筋膜线,称为“白线”。沿此“白线”切开筋膜,分离肌肉,使手术保持于中线,较易暴露气管,且不致损伤重要组织。甲状腺峡部一般位于第3、4气管环之前,为气管前筋膜所包绕,手术时可将其向上或向下推移。必要时可将之切断缝扎。儿童之胸腺位于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下,并覆于气管前部及两侧,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
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位于两侧胸锁乳突肌的深部,于环状软骨水平上述血管离颈中线较远,向下逐渐移近颈中线,于胸骨上窝处与气管靠近。故若以胸骨上窝为顶,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为边、环状软骨下缘水平为底的倒三角形区域为安全三角区。气管切开术应在该区内沿中线进行,可避免误伤颈部大血管。
气管环后壁无软骨,与食管前壁相连。当吸入性呼吸困难的吸气期,气管后壁可向前突,故进行气管切开时,万勿切入过深,以免伤及气管后壁及食管。在颈部气管前,有时可见位置偏高的无名动脉。两侧肺尖有时高出第一肋,向颈部膨出,尤以左侧为甚。故手术时不宜向下分离过深,气管切开也不宜低于第五环,以免损伤颈前根部大血管或损伤胸膜顶。
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如下:
①咽部阻塞而有呼吸困难者,如咽部肿瘤及脓肿等。
②喉阻塞。
③各种原因所致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各种原因造成的昏迷,因咳嗽反射消失或呼吸瘫痪,分泌物积聚,阻塞下呼吸道,如尿中毒、肝昏迷、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药物中毒、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胸部外伤后,胸廓活动或呼吸运动受影响,以致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如多发性肋骨骨折、开放性气胸等。胸腹部手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差,咳嗽无力,不能排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如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功能减退: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肺气肿等患者,因咳嗽反射甚差,黏稠的分泌物阻塞下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时,气管切开不仅可以减少呼吸道的解剖无效腔,吸出下呼吸道分泌物,而且可将药物直接送入下呼吸道内,故在一定情况下能提高单纯内科治疗的效果。
④其他手术的前置手术,如施行下颌、口腔、咽、喉部大手术时,为防止血液、分泌物或呕吐物下流,或术后局部组织肿胀阻碍呼吸,可先行气管切开术。
⑤某些下呼吸道异物,可考虑施行气管切开术后加以去除。
手术方法
气管切开术有常规、紧急、快速、永久性气管切开术及环甲膜切开术几种。
常规气管切开术
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头向后伸,肩部垫高,下颏、喉结及胸骨上切迹三点成一直线,严格保持在正中位上,便于气管的暴露。呼吸困难严重者,如头后伸太甚,将加重呼吸困难,可将头稍前屈,作切口后再使之后仰。不能仰卧的患者也可采用坐位或半坐位。
麻醉: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1%普鲁卡因作颈前中线皮下浸润,起自甲状软骨下缘,下达胸骨上切迹,相当于皮肤切口的部位。气管两侧也可注射少量麻醉剂。若情况紧急或已昏迷者,可不给麻醉。对儿童,为避免挣扎和消除恐惧,减少手术意外(如因缺氧加重,引起心搏骤停)的发生,可采用全麻,经气管内插管后再行手术。
操作步骤:切口有纵横二种,纵切口操作方便,故多采用之;唯其愈合后,颈前正中遗有较明显的瘢痕,是其缺点。横切口最大优点是术后瘢痕不显著。
①纵切口,在颈前正中,自环状软骨上缘至胸骨上切迹上一横指处,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此时常遇到两条怒张的表浅颈静脉,可向两侧牵开,必要时可结扎切断。
②横切口,在颈前环状软骨下约3厘米处,沿颈前皮肤横纹作4~5厘米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浅筋膜后,向上、下分离,即可见颈前诸肌覆于深筋膜上。
分离颈前组织:将颈深筋膜在两侧胸骨舌骨肌之间切开,用剪刀向上、下分离至与皮肤切口等长为止。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自中线用血管钳作纵行钝分离,然后从两侧用相等力量牵开。保持气管位于切口正中,并经常用左手食指探触气管环,以防气管被牵拉移位。
牵开或切断甲状腺峡部:牵开肌肉后,即可看到气管前筋膜。甲状腺峡部一般遮蔽于第2、3气管环的前面,如妨碍气管的暴露,可在甲状腺前筋膜下缘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稍加分离,然后向上或向下将峡部牵开(通常以向上牵开较方便),气管前壁即可清楚暴露。若牵开峡部有困难,可用血管钳将完全分离的峡部从两旁夹住,自中间切断,并加缝扎。
切开气管:在非紧急情况下,对成人及较大儿童,可于切开气管前,先用注射器刺入气管环间隙,注入1%地卡因数滴于气管内,以免气管切开后发生剧烈咳嗽。用气管拉钩钩住第1、2气管环之间,将气管微向上方提起,用左手拇指及中指从两侧将气管固定,以12号刀片(镰刀形刀片)自正中切开(将刀尖于气管环之间伸入气管内,再向前上挑开第3~5气管环或第2~4气管环),有时切断2个环即够。对成人,也有主张将气管前壁切除椭圆形一小块,约相当于套管外径大小,认为其优点有三:
①便于更换套管;
②可少切断一个软骨环;
③套管四周较严密,不致形成皮下气肿。
切开气管时应注意勿损伤气管后壁,以防发生气管食管瘘。气管的第1环及环状软骨不可切断,以免后遗喉狭窄。如时间许可,在切开气管前应妥善止血。
安放气管套管:气管切开后,须迅速用扩张器或弯血管钳将气管切口撑开,若有分泌物自切口咳出,可用吸引器将之吸除,再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插入套管前要去除内管,套入管芯,插入后,迅速取出管芯,当即有分泌物和气流自套管喷出,吸尽分泌物后将内管套上、固定。
固定套管及缝合切口:套管两侧系以纱带缚于颈部固定。如皮肤切口较长,可将套管上方的创口缝合1~2针,套管下方不予缝合,以免发生皮下气肿,并便于伤口引流。套管周围的伤口内放置碘仿纱条(1~2天后取出),用从中线剪开一半的纱布夹于套管两侧,覆盖伤口。最后将管芯系于套管的纱带上,以备套管脱出后重新插入时使用。
紧急气管切开术(emergency tracheotomy)
对情况紧急的患者,一般可采用直接喉镜下插入支气管镜或麻醉用气管插管,使呼吸困难缓解,然后从容进行正规气管切开术。如严重的急性喉阻塞发生于旅途、战地、农村等地时,可用小刀、剪刀或剃刀片施行手术,也不必考虑消毒及麻醉。
患者仰卧,头后伸,显露喉结,若有助手扶头最好。无人帮助时,手术者坐于患者右侧,将患者肩部放在手术者右膝上,使其头后仰,颈部伸直,显露喉及气管。术者以左腘窝压其前额使头固定。
将正规气管切开术一气呵成于一个步骤。为便于明了手术操作,分为七步叙述:
①术者用左手拇指及中指固定喉及气管在颈前正中线上,并将其两旁大血管向后推至胸锁乳突肌之下。
②循中线自甲状软骨切迹至胸骨上切迹处以刀切开皮肤及气管前软组织,此时出血较多,但妨碍不大。
③术者用左手食指触摸气管环,如遇甲状腺峡可推之向上、向下,甚或将之切断。
④刀尖随左手食指导引,沿气管环的正中仔细切开2~3个气管环。切开气管环时,为了避免用力过度,右手应固定于患者颈部。
⑤气管切开后一般切口均紧闭,必须用张开器或血管钳将之撑开。如无,可将刀柄插入切口稍加转动,即可分开气管切口。此时患者必有咳嗽、出血和大量气体咳出,待空气流通片刻后,即可插入适合的套管。若无套管可用适当的代用品,如橡皮管、打断的茶壶嘴、竹管等插入气管内。
⑥如患者呼吸停止,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保持套管通畅。头放低位以免血液流入肺部,并以纱布紧填于创口及套管之间止血。
⑦呼吸恢复后,速作止血处理。
手术完毕,呼吸已暂时保持通畅,须设法转送医疗单位,按正规气管切开术继续进行处理。在转送过程中必须注意套管或代用品脱出或被咳出。如遇颈部粗短,气管内插管困难,或颈前有肿瘤(如甲状腺肿瘤)致使环甲膜及气管暴露困难者,可做纵行切口,切开甲状舌骨膜,暴露会厌后,由喉前庭插入麻醉用气管插管或较长的气管套管,然后再作气管切开术。
快速气管切开术(rapid tracheotomy)
自1970年1月起采用李宝实等改进的快速气管切开器,对破伤风引起的喉痉挛、咽后脓肿引起的急性呼吸道阻塞,以及脑外伤后昏迷、纵隔肿瘤、肺功能不全,胃底癌切除术后、截肢后败血症等引起的20余例成年呼吸困难患者,施行了快速气管切开术。绝大部分病例都在1分钟内,少数患者仅20~30秒钟即可完成手术,皆在紧急情况下,使患者转危为安,故介绍如下。
根据患者气管管径的不同,有大小不同的型号,每套共五件。
①弯形穿刺针,可插入针芯。针的凹面有一条纵行小槽,小槽柄端稍扩大呈圆形,以便切开刀的珠形尖端能通过此孔进入小槽内。柄端(近端)向凹面装有一马鞍形片,外套管紧贴鞍内向下滑行,即可导入气管。
②穿刺针针芯。
③切开刀及刀柄,刀柄远端装有活动的切开刀片,刀尖呈蛛状,刀柄近端装有圆环,操作时将圆环向远端推进,刀片即张开。将圆环退回时,刀片收拢。刀柄与收拢的刀片可套入外套管内。
④外套管,系特制的外套管,与切开刀配套。其管径恰能容切开刀套入。弧度与刀柄形状一致。长度与刀柄圆环至切开刀片之间的长度相等。
⑤内套管。
手术方法:
①患者仰卧,肩垫高,头后仰。如时间允许,局部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5毫升行浸润麻醉。
②手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拇指及中指固定颈部气管,食指置于环状软骨之下颈前正中线上,以指示穿刺针刺入部位。右手持套有针芯的弯形穿刺针在颈前正中线相当于第2、3、4气管环之间处,针尖正对皮肤刺入,穿过皮下组织及肌肉层,向气管方向穿进。
③穿刺针进入渐深,感觉稍有抵抗,表示已达气管前壁。再稍用力即有突然进入空腔的感觉,此时应立即使针尖顺势向下再推进少许。刺入气管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刺伤气管后壁。左手固定针管,右手拔出针芯,若有空气吹出,表示穿刺针确已插入气管内。如无空气吹出,则示穿刺针尚未进入气管(多刺入气管前方的软组织内),需立即重行穿刺。
④右手持已装上外套管的切开刀,并撑开刀片,将珠形的刀尖经穿刺针近端的圆孔套入小槽内,将外套管紧贴穿刺针柄端的马鞍形片的槽内。
⑤用力将切开刀及外套管沿穿刺针的小槽与马鞍形片的轨道向气管内推进,当珠形的刀尖越出针槽远端时,外套管即已随切开刀片进入气管内。此时以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将刀片收拢后从外套管内退出,拔出穿刺针,如气管内有分泌物或血液,须吸引干净。
⑥将套管的系带绕颈部打结固定,插入内套管,手术完成。
快速气管切开器的优点包括:
①手术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无须其他设备,对突然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如喉部或上呼吸道外伤或战伤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在设备条件缺乏时进行抢救非常适宜。在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时也可适当采用。
②弯形穿刺针既可避免刺伤气管后壁,又可稍向前提起气管,有利于切开气管的操作。
③切开刀与外套管在穿刺针的小槽与马鞍形片内推动,如在轨道内进行,较安全而顺利。
④活页切开刀张开的程度可按圆周率计算,切口恰好适合外套管插入的长度,并利用外套管在切口内的张力,压迫切断的小血管,达到止血或减少出血的目的。
缺点有:
①有时出血较剧,故对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时,在医院内,除特殊紧急情况外,不宜用以代替正规气管切开术。
②不适用于小儿,因儿童气管细软、管腔狭小,快速气管切开器难以准确插入气管内,并容易损伤气管或其周围组织而引起并发症。
永久性气管切开术(permanent tracheotomy)
有些患者需长期带气管套管,将气管切口周围皮肤与气管切口内黏膜缝合,造成一个永久性瘘道。其作用可以减少切口感染、肉芽生长及瘢痕形成,并便于患者自己护理。
按常规施行气管切开术,暴露气管软骨环后,将气管切口剪成圆洞,然后将气管切口周围皮肤略为游离,修成圆形。用丝线将气管切口周围皮肤与气管切口内黏膜层缝合,形成一个永久性瘘道,缝线于术后5~6天拆除。
环甲膜切开术(conicotomy)
遇喉阻塞的病情危急者,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以使呼吸困难迅速得到缓解,但不适于小儿患者。手术方法如下。
左手中指及拇指固定喉部,食指沿颈前中线摸清环甲间隙后,用中指及拇指将该处皮肤纵行挟起,以尖刀作横切口,切开皮肤。固定环状软骨,用锐头弯剪刀刺穿环甲膜,向下、向后伸入声门下腔。将剪刀撑开,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或其他代用的空心管(如橡皮管、塑料管等)。气管套管需用纱带缚于颈部固定,代用的空心管也需设法固定,以免滑脱,或落入气管内。套管插入后,注意检查管中有无呼吸气流。防止喉腔黏膜未切开,将套管插在环甲膜与喉腔黏膜之间。
在最危急的情况下,可用刀、穿刺针或其他任何锐器,迅速从环甲膜处刺入,并使创口撑开,多可转危为安。如遇环甲动脉损伤,有较剧的出血者,需将创口扩大,以便结扎止血。当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危急情况好转后,需再施行一次气管切开术。施行环甲膜切开术者,带管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以免因发生感染和瘢痕组织形成而后遗喉狭窄。
术中注意要点
婴幼儿,呼吸困难严重、烦躁不安者,或颈前有肿块压迫者,估计术中难度较大,最好与麻醉师协商,先插入气管内插管,既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又可从容地进行手术。
气管切开时需专人固定头部,尤其是烦躁不安的患者和小儿。体位不正,暴露气管较困难,头未固定好,气管偏斜,气管切口不正,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分离气管周围组织时不要偏离中线,不要分离太宽太深,以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常用手指触摸气管定位,两侧拉钩力量要均衡,不要一侧用力过大,把气管拉向一侧,损伤食管。
要认清解剖标志,特别是小儿气管细软,容易把环状软骨当作气管环切开。一般切开第2、3、4气管环,不得低于第5环。小儿不应作气管造口术(即切开气管前壁时,切除一小块软骨),以免后遗气管狭窄。
气管切口大小要与气管套管相应,切口太长,气管套管容易活动,造成气管前壁损伤,引起继发性出血。切口太小,放置套管时压迫软骨环使之内翻,容易导致气管坏死,引起瘢痕狭窄和拔管困难。
插入气管套管后要注意套管是否通畅,位置是否合适,套管长短、弯度是否合适,套管弯度不合适可损伤气管前壁而继发出血。
术中突然出现窒息,呼吸停止,应以最快速度用左手指摸清气管,右手持刀立即切开气管,同时积极做人工呼吸,必要时做心脏按摩。若气管切开后心跳尚好,做人工呼吸后,多可恢复自主呼吸。
紧急时为了争取时间,尽快切开气管,多未很好地止血,气管切开后应仔细止血。
术后并发症常见者如下。
伤口出血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较多见,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患者剧烈咳嗽,局部小静脉扩张,使已止血的出血点再出血。如切断的甲状腺峡部未作贯穿缝扎,结扎线脱落,可发生较多出血。原发性出血一般局部用凡士林纱条或碘仿纱条压迫,并给予镇静、止咳,止血药物,多可止血。如不能止血,则需打开切口,找到出血血管予以结扎。继发性出血较少见。大血管糜烂破裂所致的继发性出血是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几分钟内导致死亡。其原因为:
①伤口感染。
②切口过低,有无名动脉暴露或近于暴露,被气管套管摩擦损伤出血。
③切口过长,颈部活动时,气管下端容易磨损气管前血管。气管前筋膜分离过多,感染时使气管前壁坏死,以致套管容易脱出,增加损伤大血管之机会。
④选用套管不合适或儿童头后仰过甚,套管末端向前抵于气管前壁,使气管前壁糜烂损伤累及大血管。
⑤有些需要用呼吸机的患者,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若使用时间过长且气囊内压力过大,可造成气管壁及周围组织缺血坏死,进而损伤无名动脉。
气管切开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的治疗:继发性大出血的死亡率极高,死亡原因是气道阻塞和急性失血。所以首先应有效地止血和保持气道通畅,同时积极输血,输液,保证有效的循环血量。可先将带气囊的气管插管或套管插入并吹起气囊,这样既可保证气道通畅,又可有一定的压迫止血作用。如仍出血,可用敷料或手指压迫出血处,以暂时止血,并通知手术室及麻醉师,准备在全麻下劈开胸骨,暴露无名动脉,结扎其近心端和远心端,切净感染及坏死的无名动脉,必要时可切除全部的无名动脉。
套管脱出
套管常因咳嗽、挣扎、皮下气肿、套管过短、套管系带过松或患者自行将套管拔出等原因而脱出,故应严密观察,及时重新插入。经常检查套管位置,注意有无滑脱。方法甚简便,即将一小片棉花丝置于套管口,观察棉花丝是否随呼吸气流上下飘动;如棉花丝不动,多表示套管已滑出气管。此外,术后患者突然呼喊或啼哭出声音,也表示套管滑脱,应立刻设法重新插入。一般可在床边进行(气管切开术未及一周而发生脱落者,如情况许可,须在手术室中重新插管),以弯血管钳将气管切口撑开,套管即可插入。有困难时,须将缝合的切口拆开,重新插入套管。因此,病员床侧应放有气管切开包一套,以备不时之需。
皮下气肿
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14%。气管切开术后如气体进入皮下组织即产生皮下气肿。轻者仅限于颈部切口附近,重者可延及枕、颌、面、胸、背、腹等处,甚至可波及大腿。皮下气肿本身无生命危险。但严重时常合并有气胸,纵隔气肿,甚至心包内积气,可危及生命。故对皮下气肿应严密观察其发展,并注意有无其他处气肿存在。皮下气肿可发生于手术当时,也可在术后1~2天出现。需6~8天可完全吸收。气肿严重者,应及时拆除切口缝线,以利气体溢出。皮下气肿的原因是:
①暴露气管时,分离气管前软组织过多。
②气管切口过长,空气自切口两端进入皮下组织。
③套管太短,易从气管切口脱出,气体即易进入软组织。
④切开气管或插入套管后,引起剧咳,易促使气肿形成。
⑤缝合皮肤切口过紧。单纯的皮下气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纵隔气肿和气胸
是气管切开术的严重并发症,小儿较多见,影响呼吸和循环。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双侧气胸较单侧更为危险。发生原因如下:
①直接由颈部创口进入,吸入性呼吸困难者,吸气时负压加大,气体在负压作用下由切口处经颈深筋膜间隙进入纵隔,或手术时过多分离气管前筋膜,空气直接进入纵隔内。
②损伤胸膜顶,为小儿施行低位气管切开术时,因剧烈咳嗽,胸膜凸出于锁骨上方,易受到损伤。术中如见胸膜顶呈鱼泡状随呼吸气流在术野中上下活动者,可用一块湿纱布将之轻轻压下,以资保护。
③肺泡破裂,因患者极度呼吸困难,且有剧烈咳嗽;胸腔极度扩张,肺内气压很高,肺泡因极度膨胀而破裂。肺泡破裂后,空气外泄,首先发生肺间质气肿。由肺间质沿血管周围进入肺门,形成纵隔气肿和气胸。
④胸膜内径路,较少见。肺实质原有病变,脏层胸膜与胸廓胸膜有粘连,空气由肺实质穿过粘连胸膜的破口而逸出。当该粘连处破裂时,空气即经此处泄入胸壁,形成纵隔气肿。小量气体进入纵隔多无明显症状。气体量大时,因压迫心包和上下腔静脉,可影响血液循环。
纵隔气肿的症状和体征有:
①心前区或胸骨下疼痛,多因体位改变、呼吸、吞咽及颈部活动等加重。
②呼吸困难。
③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④心音微弱遥远,心前区可听到爆裂音及气泡音。
⑤常伴有颈部及较大范围的皮下气肿,也可伴有气胸。
⑥X线检查见纵隔增宽及气体影像。
若气体量少,且无症状,可不予处理。若气体量逐渐增加,有明显症状时,应积极去除诱发因素,完全解除呼吸道阻塞,并请胸外科协助行放气手术。方法有:
①气管切口放气法,用钝针头或塑料管,由气管前面伸入上纵隔,放出气体。
②穿刺排气法,用17~18号针头,连接一段橡皮管及50毫升空针,自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穿刺抽气。
③闭式排气法,对强力性气胸者,用一钝针头或蘑菇头橡皮管插入患侧胸膜腔内,外接橡皮管,末端置于盛有1∶10000高锰酸钾溶液的瓶内,瓶低于胸部45厘米即有气体逸出。
④纵隔切开术,只适用于气体积聚在后纵隔时。
急性肺水肿
多发生于呼吸困难较久的患者。气管切开后肺内压力骤降,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血管外,形成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部听诊明显水泡音。可用加压给氧法治疗,严重者可静脉输入利尿剂,或在套管上接一带单向活瓣的“Y”形管,一头作为吸气用,另一头接在装水的玻璃瓶上作呼气用,使呼吸时肺内保持一定压力,肺水肿可逐渐消失。经气管套管的非生理性呼吸不利于下呼吸道广阔的黏膜面,可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肺炎等。上述并发症也可由原发于上呼吸道的炎性病灶发展而来。有时这些并发症是为分泌物或痂皮阻塞下呼吸道所引起的症状,而非一单纯炎性病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须自套管内伸入导尿管进行反复吸引,必要时还需反复施行支气管镜检查,直接吸引或钳除痂皮或脓痂,方能挽救患者生命。此时如仅用抗生素、蒸汽吸入、给氧或祛痰剂等以求缓解呼吸困难,则将延误抢救时机。
呼吸骤停
长期呼吸道阻塞的患者,气管切开后可发生呼吸骤停,但并非常见。其原因乃长期呼吸道阻塞,二氧化碳蓄积和缺氧。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开始是刺激呼吸中枢;但浓度继续增高后,反而对呼吸中枢起到抑制作用。此时呼吸的调节,主要靠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接受缺氧的刺激。一旦切开气管,血氧含量增高,颈动脉体的刺激消除,而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抑制尚未解除,因而发生呼吸骤停,甚至影响心跳。此时应继续做人工呼吸,使肺泡气体交换继续进行,并注射呼吸兴奋剂,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及高渗葡萄糖液紧急抢救。但此种呼吸骤停片刻后亦可自行恢复。
气管瘘管
多发生于带管时间较久的患者,因伤口周围的皮肤向内卷入形成瘘管,以致拔管后颈部伤口不能愈合。应切除瘘管,进行修补缝合。
气管食管瘘
表现为进食时呛咳,从气管套管中呛咳出食物。食管吞稀钡X线透视可见钡剂从食管流入气管。如瘘口不大,采用鼻饲,碘仿纱条填塞,可自行愈合。若瘘口较大,则需要手术修补。
喉、气管狭窄
喉狭窄多因气管切开位置过高,损伤环状软骨或合并感染造成环状软骨坏死所致。根据狭窄程度,可进行喉扩张术或整形术。气管狭窄较少见,大多发生于气管切口处。狭窄较轻者,可无症状。若狭窄处直径小于4毫米,则出现呼吸困难及喘鸣。发生原因为:
①气管切口小,套管大,插入后压迫气管前壁塌陷,生长肉芽并形成瘢痕狭窄。
②手术时损伤气管环过多,或套管的弧度不当,或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充气压迫气管壁太久,使黏膜缺血,引起软骨坏死,后遗瘢痕狭窄。气管狭窄明显,有症状者,应行气管整形术。
拔管困难(difficulty indecannulation)
拔管困难多见于幼儿,其原因为幼儿声门下黏膜组织比较疏松,淋巴组织丰富,极易发生肿胀;幼儿的喉腔和气管较细,易为分泌物阻塞;幼儿气管软骨较软,吸气时稍有阻塞,较易引起气管内陷。
拔管困难的原因有:
①引起喉阻塞的原因尚未消除。
②环状软骨或气管第1环损伤形成喉狭窄。或虽未损伤环状软骨及气管第1环,但气管切开从第2环开始,套管位置较高,与声门裂十分接近,因而堵管困难而不能拔管,需将套管位置下移后,方能拔管。
③儿童因功能性呼吸困难而不能拔管。
④喉气管炎症未消除,喉黏膜肿胀,气管内分泌物过多,影响拔管。
⑤气管前壁塌陷,软骨坏死或气管内肉芽形成而致气管狭窄。
⑥套管太粗。
处理方法:
①查明喉、气管疾病,积极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予拔管。
②如有喉、气管狭窄,可进行直接喉镜或支气管镜检查并施行扩张术,或整形术。
③如有肉芽组织,应予摘除或激光烧灼。
④以精神因素为主者,应进行说服解释和练习用口鼻呼吸,切勿操之过急,招致意外。
⑤如套管太粗,可换小一号套管,再行试堵管。
少见并发症有纵隔炎、肺不张、喉返神经瘫痪、气管内溃疡等。如手术部位恰当,操作细致,套管选择适当,可避免此类并发症。并发气栓虽少见,但十分危险,多致死亡。极度呼吸困难者,颈静脉怒张,在深吸气时可致颈部静脉内负压增高。如有破裂,将空气吸入,形成气栓。多由甲状腺下静脉或高位无名静脉破裂口吸入空气。故手术时应避免损伤上述静脉,并妥为结扎切断的静脉支,以预防此类严重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有1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