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黑变病

以大肠黏膜不同程度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简称MC。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中脂褐素沉积。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与慢性便秘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如大黄、番泻叶和芦荟等)有关。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损害结肠上皮细胞,导致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凋亡小体和组织碎片被结肠黏膜固有层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在其溶酶体内转化为脂褐素,后者不断沉积,最终形成结肠黏膜棕黑色外观。结肠“黑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功能,是一种良性病变。

临床表现

此病本身可能无症状,伴随的慢性便秘和腹胀等症状与其存在缺乏明确的因果关系。

诊断

主要依赖结肠镜检查的特征性发现:结肠黏膜呈条纹状、龟背样或虎皮样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可局限或全结肠分布。黏膜病理检查可见含脂褐素的巨噬细胞和脂褐素沉积。

治疗

缺乏特效药物。停用蒽醌类泻药,改用其他类型泻剂,病变可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