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前体T细胞即T淋巴母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简称T-ALL/LBL。占全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85%~90%,典型表现为小至中等大的淋巴母细胞,染色质中等致密至稀疏,核仁不明显,累及骨髓和外周血(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T-ALL)或原发于胸腺、淋巴结或结外部位(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
2001年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和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两者归为同一种生物学实体,称为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008年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性疾病WHO第四版分类中,前体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改为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2016年WHO新版分类标准中又根据抗原表达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以及加入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这一分类。按照规定,当只表现为瘤块不伴或仅有轻微外周血和骨髓受累时,应诊断为淋巴瘤;当存在广泛骨髓、血液受累时采用淋巴母细胞白血病这一术语较为合适。如果患者有瘤块,并且骨髓中有淋巴母细胞,区分白血病和淋巴瘤就比较武断,很多指南中以骨髓中淋巴母细胞数量<25%诊断为LBL,反之,则为ALL。
流行病学
T-ALL占儿童ALL的15%,成人ALL的25%,青少年发病多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T-LBL占所有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85%~90%,任意年龄都可见,但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患者。
病因学
病因基本上不清楚。但有研究报道了共享同一个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同卵双胞胎的T-ALL患者,提示这是一类子宫起源的早期遗传损伤。
临床特征
T-ALL典型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常伴有大的纵隔或其他组织肿块,淋巴结病和肝脾肿大也较常见。并且在同样的白细胞数和肿瘤负荷的情况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要比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保留更少的正常骨髓造血。T-LBL常伴有快速增长的前纵隔肿块,当压迫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同时还伴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甚至还会对上腔静脉造成压迫或阻滞,导致脸和胳膊的肿胀。
细胞形态学
T-ALL/LBL和B-ALL/LBL在形态学上很难区分,涂片观察,细胞中等大小,核浆比例高;淋巴母细胞从小细胞到大细胞变化很大,小细胞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大细胞染色质弥散、核仁相对明显;胞质内可见液泡。在骨髓活检中,淋巴母细胞核浆比例高,核膜薄,染色质稀疏块状,核仁不明显。T-LBL中整个淋巴结的结构全部破坏,伴有被膜累及。可见到“星空”现象。少部分T-LBL的病例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髓细胞增多。
细胞化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
在细胞涂片和印片中T淋巴母细胞常显示为局部酸性磷酸酶活性。T-ALL/LBL的淋巴母细胞通常呈TdT阳性,除此之外,T淋巴母细胞最特异性标记物还有CD99、CD34、CD1α。遗传学上,T-ALL/LBL几乎都有TCR基因克隆性重排,但约有20%病例同时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50%~70%的患者都有染色体核型异常。
治疗
多种化疗方案被用于T-ALL/LBL的治疗,主要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传统化疗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改良化疗方案及ALL样化疗方案。研究认为,应用ALL的方案优于传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方案,2016年NCCN治疗指南中推荐,无论是Ⅰ期还是Ⅳ期的治疗方案全部是按治疗ALL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期,患者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对于预后不良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大剂量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复发高危患者应推荐异基因移植。
预后和预测因素
儿童T-ALL要比B-ALL风险高,但没有高危因素的T-ALL(较大年龄、白细胞计数增多)患者治疗反应仍然没有一般风险的B-ALL好。相比B-ALL患者,T-ALL化疗失败、早期复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风险都要高,且白细胞计数不能成为一个预测因素。治疗后存在微小残白血病是一个强的不良预后因素。成年T-ALL患者预后好于B-ALL患者。
T-LBL的预后与其他淋巴瘤患者一样,都取决于患者年龄、分期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